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池中取琉璃譬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经二曰:「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无常苦无我相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中略)如彼智人巧出宝珠。」
数取趣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曰补特伽罗Pudgala,有情流转,数数取诸趣者。旧译曰人。玄应音义一曰:「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诸趣也。」
摄取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物而取之也。又佛以慈悲之光明摄救苦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观无量寿经曰:「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摄取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门)
摄取不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弥陀如来光明之功德。(参见:摄取)
摄取光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摄取念佛之众生,弥陀光明之利益也。
不取正觉
【佛学常见辞汇】
佛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成佛,简称为正觉,不取正觉就是不成佛之义。
爱取
【佛学常见辞汇】
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就取行说
【佛学次第统编】
就取行上说,大乘之人应谛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一、信知成佛之因,即是发菩提心。
二、信知为菩提心根本者,即是大慈悲心。
三、信知究竟之道,即是方便。
五识取境
【佛学次第统编】
五识合离取境。
一、合中取境 鼻舌身三
二、离中取境 眼耳二
爱取有
【佛学次第统编】
「爱取润业」爱能润业,取支亦尔。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麦时,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润业位,爱力遍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
「润生相貌」于润生位有中生殊,于润中有,起自体爱。于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谓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终灭,生有续起也。
「中有爱润」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而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谓男女互于父母之处起贪及恚,而缘父母不净,谓为己有,而生贪爱。或缘当生有果起爱,故得润生,中有染识灭时,其异熟识托母胎中,与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杂,成羯罗蓝。
伏除二取
【佛学次第统编】
伏除二取者,谓伏除烦恼所知二障,能取所取也。烦恼所知,亦即我法二执,亦即谓伏除我法二执能取所取也。
取经
【俗语佛源】
求取佛经。我国古代有许多高僧不畏山长水遥,到印度、西域取经。如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又如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慧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又如清·俞樾《小浮梅闲话》:「因《三国演义》而及《西游记》,余曰:『取经之事,自古有之。』」后常比喻向先进的地区、单位或人物吸取经验。如郭小川《花纹歌》:「人们都说花纹公社好,今天特地取经来。」(文贤)
取相智
【三藏法数】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取中空
【三藏法数】
谓取芦苇中本空虚,自性不实,以譬根尘中间各无自性,一切皆空,是名取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