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生火  拼音:shēng huǒ
使柴、煤炭等燃烧起来。宋。陆游 幽居遣怀诗三首之三:「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
《漢語大詞典》:掏火
方言。取火。《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从头里一个蝎子在这席上爬,我害怕,又不敢去掏火……你去掏点火来,咱炤他炤,好放心睡觉。”
分類:方言取火
《國語辭典》:乞火  拼音:qǐ huǒ
1.借取火种。《淮南子。览冥》:「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宋。陆游 晚泊诗:「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2.汉代蒯通以里妇为洗刷邻妇偷肉的冤屈,往邻家借火驱逐为肉相争的狗群的故事,向曹相国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后以喻向人说情或推荐。唐。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漢語大詞典》:敲火
敲击火石以取火。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元 倪瓒 《绝句》:“敲火煮茶歌《白苧》,怒涛翻雪小停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门扉隐隐有白粉大书字,敲火视之,则‘此寺多鬼,行人勿住’二语也。”
《國語辭典》:榆火  拼音:yú huǒ
古人钻木取火,春则取于榆,故称为「榆火」。唐。李峤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诗:「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金。麻九畴 清明诗:「村村榆火碧烟新,拜扫归来第四辰。」
《國語辭典》:槐火  拼音:huái huǒ
冬天用槐或檀木取火,称为「槐火」。唐。王勃守岁序〉:「槐火灭而寒气消,芦灰用而春风起。」
《漢語大詞典》:敲石
(1).敲击火石以取火。 唐 韦应物 《送孙徵赴云中》诗:“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明 高启 《渡浙江宿西兴民家》诗:“望林投人家,炊黍旋敲石。”
(2).喻时光短促。 宋 苏轼 《二公再和亦再答之》:“光阴等敲石,过眼不容玩。”
《國語辭典》:五木  拼音:wǔ mù
1.五种取火的木材。《隋书。卷六九。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
2.古代赌博的用具。如现今的骰子,有枭、卢、雉、犊、塞五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蒲,袁彦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唐。李白赠别从甥高五〉诗:「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3.古代加在犯人身上的刑具。《明史。卷二○九。杨爵传》:「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
《漢語大詞典》:传火(傳火)
(1).古代边塞夜间举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谓之传火。墨子·号令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以举,则五鼓传,又以火属之,言寇来者多少。” 唐 戴叔伦 《和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古戍阴传火,寒芜晓带霜。”
(2).旧时寒食节禁烟后重行举火。古代宫中取火以赐近臣,再传递民家,故称。 宋 周邦彦 《水龙吟·梨花》词:“传火楼臺,妒花风雨。” 明 叶弥广 《雨中清明》诗:“风俗久虚传火事,郊原又负踏青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记》诗:“暖随榆柳初传火,象衍鱼龙渐泮水。”
《國語辭典》:钻燧(鑽燧)  拼音:zuān suì
钻木取火。《管子。禁藏》:「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晋。张协杂诗〉一○首之一:「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
《漢語大詞典》:钻燧改火(鑽燧改火)
古时钻木取火,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后仅于寒食后二日为之,并成为习俗。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小内侍於阁门用榆木钻火……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唐 杜甫 《清明》之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唐 无名氏 《辇下岁时记·钻火》:“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國語辭典》:火柴  拼音:huǒ chái
一端蘸有磷、硫等易燃物品的细小木条,可以摩擦生火,非常方便。
《漢語大詞典》:盗火(盜火)
亦作“盗火”。
(1).盗贼所放的火。 唐 颜真卿 《吴兴沈氏述祖德记》:“徵士尝製述祖德碑,立於 金鹅山 之先塋,年月淹远,风雨蠹蚀,朽字残文,翳而莫分, 乾元 中为盗火所焚。”
(2).窃取火种。 希腊 神话传说 普罗米修斯 从天上盗取火种带到人间,因此触怒主神 宙斯 ,被锁在 高加索 山崖,但他宁受折磨,坚毅不屈。《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盗火给人的勇者 普罗米修斯 被神惩罚得那样残酷,但勇士没有屈服。”
《漢語大詞典》:国火(國火)
传说中,古帝王在四季用不同的树木取火,以驱除疾病。周礼·夏官·司爟:“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郑玄 注:“ 郑司农 説以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贾公彦 疏:“火虽是一,四时以木为变,所以禳去时气之疾也。”
《漢語大詞典》:阳遂(陽遂)
(1).清畅通达貌。文选·王褒〈洞箫赋〉:“被淋洒其靡靡兮,时横溃以阳遂。” 李善 注:“阳遂,清通貌。言其声或盛壮而细密,时復横溃而清通也。”
(2).亦作“ 阳燧 ”。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 汉 郑玄 注:“夫遂,阳遂也。” 贾公彦 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 孙诒让 正义:“古阳遂盖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阳遂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仰以嚮日,则火来至。”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 严复 《救亡决论》:“方诸阳燧,格物所宗。”
(3).古代车上的一种采光装置。晋书·舆服志:“阳遂四望繐窗皁轮小形车,驾牛。”
《漢語大詞典》:夫遂
古人用于日下取火的凹形铜镜。古人置镜于日下,则光聚于弧心,久而温度升高,承之以艾,则火生。因其取火于阳光,故亦名阳燧。《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 郑玄 注:“夫遂,阳遂也。” 贾公彦 疏:“取火於日,故名阳遂,取火於木为木遂者也。”参见“ 阳燧 ”。
《國語辭典》:阳燧(陽燧)  拼音:yáng suì
古人用来向日取火的铜制火镜。也称为「金燧」、「阳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