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86,分166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穆衍(昌叔 )
盛陶(仲叔 )
朱明之(昌叔 )
晁端彦(美叔 )
冯如晦(叔明 )
王靖(詹叔、瞻叔 )
张景脩(敏叔 )
钱公缜(叔温 )
沈叔通
黄辙(遵晦、晦叔 )
李之仪(端叔 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
石赓(声叔 )
田叔通
游师雄(景叔 )
张利一(和叔 )
穆衍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95或1096 【介绍】: 宋怀州河内人,徙居河中府,字昌叔。第进士。调华池令,有政声。神宗熙宁间知淳化县,随韩绛宣抚陕西。元丰中,从种谔征西夏,参其军事。哲宗元祐初,反对司马光等弃熙、兰之议。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延安府,徙秦州,未行卒。
全宋文·卷二一八二
穆衍,字昌叔,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徙河中。第进士,调华池令,后知淳化,从韩绛宣抚陕西。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七年,为管勾熙河兰会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元祐元年,权都大提举清河辇运公事。大臣议弃熙、兰州,衍以为不可,议乃止。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四年,为户部郎中。五年,除右司员外郎,进右司郎中。六年,权陕西转运使。七年,迁左司郎中。绍圣元年,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字仲叔。第进士。神宗熙宁中为监察御史,疏劾李复圭轻敌败国及程昉开河无功,二人实王安石所主,陶不屈,出签书随州判官。久之,迁侍御史,复陈官冗之敝,出知汝州、徙晋州。后以龙图阁待制知应天府、顺昌府、瀛州。哲宗元符中,例夺职。卒年六十七。
全宋诗
盛陶(一○三三~一○九九),字仲叔,新郑(今属河南)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举进士。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为监察御史里行,签书随州判官。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为秘书少监、右司郎中(同上书卷三九五、四○七)。三年,拜侍御史(同上书卷四○九)。四年,知汝州(同土书卷四二七)。五年,徙晋州(同上书卷四四五)。绍圣元年(一○九四),权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二一、二五)。三年,出知虢州(同上书职官六七之一三)。迁知颍昌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一○九八),徙瀛州。二年,知和州,卒(同上书卷五一四、五一五),年六十七。《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五九
盛陶(一○三三——一○九九),字仲叔,郑州(治今河南郑州)人。第进士。熙宁中为监察御史。劾李复圭轻敌败国,程昉开河无功。二人实王安石所主,陶不少屈,出为随州签书判官。久之,入为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工部右司郎中,至侍御史。出知汝州,徙晋州。召为太常少卿。进礼部侍郎、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应天府、顺昌府、瀛州。元符初夺职,二年卒,年六十七。《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曾知秀州,迁两浙监司(同上书卷二七八、三五五)。官至大理少卿。事见《王荆公诗注》卷三《寄朱昌叔》注。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九
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皇祐元年进士及第,王安石妹婿。初宰山阳,为著作佐郎。熙宁四年,诏充崇文院校书,除枢密院检详兵房文字。六年二月,擢馆阁校勘。七年七月,权判刑部,迁太常博士。九年十月,出知秀州。后官至集贤校理、大理少卿。元丰四年十月,落职勒停。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二三三、二四二、二五四、二七八、三一七,《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二,《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美叔。晁端禀弟。登进士第。与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绍圣初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端彦力谏,黜为陕守。历秘书少监、开府仪同三司。文章书法,为朝野所崇尚。
全宋诗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据《曲洧旧闻》卷五),字美叔,其先清丰(今属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华阳集》卷五○《晁君墓志铭》)。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曲洧旧闻》)。一说嘉祐二年进士(《东坡全集》卷七《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开封府推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同上书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勋郎中为贺辽国正旦使(同上书卷三八五),后又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四四二)。绍圣初以秘府少监黜知陕州(《曲洧旧闻》)。二年卒(《鸡肋集》卷六○《祭陕州二叔父文》)。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彦(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丰(今河南清丰)人。与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进士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熙宁四年权发遣开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东路刑狱徙两浙路。元丰五年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苏州,五年为右司郎中、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绍圣初,章惇入相,见其设施,极力谏之,惇怒,黜为陕守,因谓其亲曰:「三同今日不同矣。」与苏轼相友善,文章书法,为时所宗。见盛陶《晁端彦墓志铭》(残文)、晁补之《祭陕州二叔父文》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普州安岳人,字叔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任晋原令,累官知梓州。神宗熙宁末,范纯仁帅怀庆,有讼纯仁不法者,诏系宁州,命如晦往讯之,力辨其诬。富弼、韩缜有诗称述其事。
全宋诗
冯如晦,字叔明,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鹤山大全集》卷三九《绵州通判厅二贤祠堂记》)。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清道光《安岳县志》卷九)。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为陕西提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为永兴军路提刑(同上书卷四一一、四一五)。六年,为左朝议大夫、户部郎中(同上书卷四五七)。七年,为集贤校理、知梓州(同上书卷四七四)。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冯如晦,字叔明,安岳(今四川安岳)人。庆历中举进士,治平中为晋原令,迁中都外郎。熙宁末、元丰初,为御史台推直官。元祐中,历永兴军路提刑、夔州路转运使、户部郎中。七年,以集贤校理知梓州。见文同《丹渊集》卷三九《秘书丞冯君墓志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四一一、四五七、四七四、四八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081 【介绍】: 宋大名莘县人,字詹叔。王素从子,王雍子。早孤,自力于学,好讲切天下利害。以祖荫历通判阆州,知滁州,主管北京御史台,请复明经科,加试贡士以策。提点陕西刑狱,徙河东长子县,为开封府推官,有声绩。徙广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初广人讹言交阯民且至,中外以为忧,神宗曰:“王靖在彼,可无念。”入为度支副使。官终宝文阁直学士。有《广东会要》。
全宋诗
王靖,字詹叔,一作瞻叔(《苏学士集》卷一三《送外弟王靖序》),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以祖荫入仕,历阗州通判,知滁州,开封府推官,利州路转运判官。仁宗嘉祐七年(一○六二),提点陕西路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七)。徙广南东路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广州(《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一○)。《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王靖(一○三六——一○八一),字詹叔,大名莘(今河北莘县)人,王素从子。天圣三年,以祖荫授秘书省校书郎,通判阆州,知滁州,主管北京御史台。嘉祐间擢利州路转运判官,提点陕西刑狱。治平二年,改河北提点刑狱、权发遣开封府判官,徙广南转运使。熙宁中,拜太常少卿、知广州,入为度支副使。元丰四年卒,年四十六。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一八九、一九七、二○四、二○六、二一八,《宋史》卷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景脩,字敏叔,常州(今属江苏)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神宗元丰末知饶州浮梁县(《石林诗话》卷中)。后两为宪漕,五典郡符,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终祠部郎中,年七十馀卒。有《张祠部集》,已佚。事见《中吴纪闻》卷三。今录诗二十七首。
钱公缜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
钱公缜,字叔温,熙宁中以虢州虢略县令除大理寺丞。元丰间知英德府。见《苏魏公文集》卷三四及本人《英德南山题名》。
沈叔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六年(1073)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熙宁九年(1076)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熙宁十年(1077)任广南东路转运副使。元丰元年(1078)8月勒停。元祐元年(1086)任海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遵晦,一作晦叔。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授处州司理,调安仁令,率民垦田,治理沟洫,子弟秀者送于学。迁知新昌,使者奏其课为第一。累官朝奉郎、通判筠州。卒年四十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端叔,号姑溪居士。之纯从弟。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师事范纯仁。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纯仁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卒年八十余。能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有《姑溪居士集》等。
全宋诗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为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李之仪(1038-1117) 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一说乐寿(河北献县)人。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全宋文·卷二四○九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颀子,之纯从弟。进士及第,曾任河中府万全县令、权知开封府开封县。元丰中曾入呼延幕府,为折可适所知。六年十二月以杨景略奏辟使高丽。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官,与苏轼兄弟游。及第几三十年,乃于元祐八年从苏轼辟,主管定州安抚司事机宜文字。绍圣四年为原州通判。元符二年,监内香药库,以苏轼荐辟,「为奸臣心腹之党」放罢。崇宁元年,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草《遗表》,并作《行状》,除名勒停,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久之,徙唐州。政和三年九月,以与杨姝踰滥及以杨姝所生男为己子,自管勾成都府玉局观除名勒停。卒于重和元年(是年作有《祥瑛上人字序》)以后,年八十馀。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李之仪传》,《宋史》卷三四四《李之仪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四九一、五一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九、六七之二六、六八之二九。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同安人,字声叔。仁宗皇祐元年进士。累迁大理丞。王安石奇其文而荐之,历广西运判。哲宗元祐五年知台州。
全宋诗
石赓,字声叔,同安(今属福建)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王安石奇其文,荐之,迁审官院。劝湖南提点刑狱、广西转运判官(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五)。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以朝散郎知台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地)。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田叔通,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时以国子博士通判徐州,与苏轼有唱酬(《苏轼诗集》卷一七《和田国博喜雪》、卷一八《留别叔通元弼坦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097 【介绍】: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尝学于张载。赵卨帅延安,辟为属。哲宗元祐二年,累擢军器监丞。吐蕃酋长鬼章青宜结据洮州,师雄率种谊、姚兕分兵进击,破洮州,俘鬼章。历陕西转运副使、卫尉少卿。上《绍圣安边策》,陈庆历以来防条得失及御敌之要。进直龙图阁。官终知陕州。有文集。
全宋诗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仪州司户参军。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德顺军判官、颍州军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五年,为陕西转运判官、提点秦凤路刑狱。七年,除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使。绍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移知陕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见《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画墁集·游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师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东南)人。从张载学,治平元年举进士第一,授仪州司户参军,熙宁四年迁德顺军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迁军器监丞。会吐蕃寇边,使熙河,佐边帅刘舜卿破敌有劳,迁陕西转运判官。五年,移秦凤路提点刑狱公事,迁承议郎。七年,除祠部员外郎,改工部,以集贤校理权陕西转运副使。元祐九年,迁朝奉郎,除卫尉少卿。绍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迁直龙图阁、权知秦州、兼秦凤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未几改帅熙河。四年,卒于陕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见《游师雄墓志铭》(《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张利一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
张利一,字和叔,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耆子。以荫补供奉官、光州都监。提点京东、淮南刑狱,知莫、冀二州,为河北缘边安抚都监兼閤门通事舍人、知广信军。治平二年知雄州兼河北缘边安抚使,再任之。熙宁九年知保州,亦再任。坐事改卫州钤辖。元祐五年知沧州,寻改大名路总管、知澶州。历郑、相二州,终雄州团练使。时论多谓其才品俱下。有《奏议》三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二七八、四四九、四八○,《宋史》卷二九○《张耆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