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劝发诸王要偈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龙树撰,刘宋僧伽跋摩译。与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及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同本,说种种之劝诫。
饶益有情发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发心)
【三藏法数】
有情即众生也。谓人起慈悲心,悯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剃发
【佛学常见辞汇】
剃掉须发,是佛弟子出家之相,也是表明去除憍慢和跟外道的出家有别。
发通
【佛学常见辞汇】
开发神通。
明病发相
【佛学次第统编】
明病发相者,略出不过二种:
一、四大增损病相
一、地大增者 肿结沈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
二、水大增者 痰阴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三、火大增者 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
四、风大增者 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
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二、五藏生患之相
一、从心生患者 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
二、从肺生患者 身体胀满,四支烦疼,心闷鼻塞等。
三、从肝生患者 多无喜心,忧愁不乐,怨思瞋恚,头痛眼闇昏闷等。
四、从脾生患者 身体面上,游风遍身,痒疼痛,饮食失味等。
五、从肾生患者 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
五脏生病众多,各有其相,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
无明发业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支取发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能发诸业。第五所知障,不能发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发业中,有能通发总别业者,有但发总报者,有唯发别报者,今取兼发总别及唯发总报者,不取唯别。于中复有助正发业,通取助正。正发行者,唯见所断,谓粗猛故。助者不定,谓助发人天总报之业,亦通修道。助发恶趣总报之行,多唯见断发别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
一、所缘缘 遍缘染净故。
二、行相胜 隐真显妄故。
三、因缘胜 惑业生本故。
四、等起胜 等能发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
五、转异胜 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
六、邪行胜 于谛起增益及损灭行故。
七、相状胜 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
八、作业胜 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
九、障碍胜 障碍胜法及广法故。
十、随转胜 乃至有顶犹随转故。
十一、对治胜 二种妙智所对治故。
所以不说馀惑,亦名发业支也。
发三心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起信论云发三心: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相
【佛学次第统编】
发相有善根发相及恶根发相,善根发相又有二种:
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不杀盗淫妄语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求三界报,不乐五欲乐。身口七支,恒沙烦恼,皆能止息。及其他六度十度四摄万行等,一切无尽善行。
二、内善根发相 所谓不贪瞋痴慢疑恶见,不起喜怒哀乐等心,不随六情根,不执七识我意地。一切见爱无明,皆悉绝灭,及四无量、六念、三心、十念等,一切无尽善行。
【佛学次第统编】
既行之后,必有所證,未證之前,先有发相。
【三藏法数】
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俗语佛源】
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一发
【三藏法数】
(出摩诃僧祇律)
一发者,谓日晷过午一发许也。盖言修行之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午一发许,则不当食也。
二因缘发起正见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外闻正法〕,谓众生虽具正念,必从智人闻说正法,然后正见始得开发。譬如谷麦,内具种子,外滋雨泽,然后其芽始得生起。是故若欲正见开明,必须外闻正法。
〔二、内有正念〕,谓众生虽闻正法,发起正见,实由内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钟,虽待人扣,声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见开发,必须内有正念。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一向沉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三种发相──贪欲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于男于女,取其容貌,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是名外贪欲相。
〔二、内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相,或自缘己身,念念染著,而起贪爱,障诸禅定,是名内外贪欲相。
〔三、遍一切处贪欲相〕,谓行人贪著如前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之心,障诸禅定,是名遍一切处贪欲相。(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种发相──瞋恚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瞋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瞋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瞋相。
〔二、顺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瞋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瞋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瞋相。
〔三、诤论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著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而起瞋恨,障诸禅定,是为诤论瞋相。
三种发相──愚痴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二、计有无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