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合元音
旧时语音学上指开口度较小,发音时舌位比较高的几个元音。
《國語辭典》:促音  拼音:cù yīn
入声发音短促,出口急收,故称为「促音」。也称为「促声」。
《國語辭典》:柳琴  拼音:liǔ qín
乐器名,弹拨乐器。形似琵琶而略小,通体长约六十五公分。早期为二弦、三弦,今有四轸,四弦,一般为二十四品位,亦有增加到廿八品位,按半音排列。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交界处,是柳琴戏、泗州戏和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亦用于常州丝弦。近年成为民族乐团的高音乐器,开始出现独奏曲和协奏曲。也称为「柳叶琴」、「土琵琶」、「小琵琶」、「金刚腿」。
《漢語大詞典》:切诣(切詣)
谓发音迅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分類:发音迅急
《國語辭典》:口技  拼音:kǒu jì
一种杂技。运用口腔的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
《漢語大詞典》:齆鼻
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王谟:“﹝ 王謨 ﹞齆鼻,言不清畅。”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嘲齆鼻》:“一士齆鼻,开罪於友,戏作《西江月》嘲之。”亦作“ 齆鼻头 ”。 胡祖德 《沪谚外编·三百六十行营业谣》:“臭猪头肉无人吃,自有齆鼻头 阿二 来作成。”
《漢語大詞典》:嗡鼻
亦称“ 嗡鼻头 ”。 指发音时鼻音浓重。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七:“一为嗡鼻,这是软腭过分紧张,大部音波须从鼻孔传出的原故。”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个嗡鼻头的声音忽然唱起来。”
《漢語大詞典》:咬嚼吞吐
指演员的发音吐字,念白说唱。
《國語辭典》:咬舌儿(咬舌兒)  拼音:yǎo shé ér
说话时舌尖发音不清。也作「咬舌」、「咬舌子」。
《漢語大詞典》:咬吐
咬字吐音,发音。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四章:“演员欲练习声母的咬吐,最好得请一位国语教师领导着。”参见“ 咬字 ”。
分類:咬字发音
《國語辭典》:咬字  拼音:yǎo zì
说话时的字音、声调。如:「她咬字清晰,听起来十分悦耳。」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观剧有南北两派之别》:「北派之誉优也,必曰唱工佳,咬字真,而于貌之美恶,初未介意。」
《國語辭典》:弦乐器(弦樂器)  拼音:xián yuè qì
指以弦振动而发出声音的乐器之总称。为英语string instrument的意译。分有弹弦、击弦、拨弦、弓弦等种类,此类乐器多有共鸣箱以增加响度。如钢琴、扬琴、吉他、竖琴、琵琶、提琴、胡琴等。
《国语辞典》:合成乐器(合成乐器)  拼音:hé chéng yuè qì
一种具备各种乐器发音功能,并具音乐编辑功能的电子乐器。除可模拟及汇整各种单独演奏的乐器音乐,并可创造独特的声音。
《国语辞典》:合口元音  拼音:hé kǒu yuán yīn
发音时开口度小,舌位较高的元音。包括ㄧ、ㄨ、ㄩ三个元音。
《国语辞典》:复合韵母(复合韵母)  拼音:fù hé yùn mǔ
一个韵母从发音开始到结束,由两个单韵母复合而成,使舌跟唇从一个单韵母的发音状态改换为另一个单韵母的发音状态。
《国语辞典》:开口元音(开口元音)  拼音:kāi kǒu yuán yīn
国音学上指发音时,口腔张得最大,舌位降到最低的元音。如注音符号的「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