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散声(散聲)  拼音:sǎn shēng
1.弦类乐器,不按弦而弹,所发的音最低,称为「散声」。
2.有声无词的曲调。也称为「泛声」。
《国语辞典》:带声(带声)  拼音:dài shēng
发音时声带振动。参见「带音」条。
《國語辭典》:子音  拼音:zǐ yīn
发音时气流受阻所造成不带音的噪音。相对于母音而言。如国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属之。也称为「辅音」、「声母」。
《漢語大詞典》:笙筑
笙和筑。筑,古弦乐器。似琴,十三弦,用竹尺击弦发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公 云 金谷 中 苏绍 最胜” 刘孝标 注引 晋 石崇 《金谷诗叙》:“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
《漢語大詞典》:吹剑首(吹劍首)
吹剑环头上的小孔,发音微弱而不动听。语出庄子·则阳:“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尧 舜 ,人之所誉也;道 尧 舜 於 戴晋人 之前,譬犹一吷也。”因以喻事之渺小不足道。 宋 杨万里 《秋怀》诗:“盖世功名吹剑首,平生忧患淅矛头。”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漢語大詞典》:瘖蝉(瘖蟬)
蝉的一种。指初不发音,及得寒露冷风乃鸣的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骈雅·释虫鱼:“闇蜩,瘖蝉也。”参见“ 喑蝉 ”。
《漢語大詞典》:喑蝉(喑蟬)
蝉的一种。 唐 韩愈 《杂诗》之四:“喑蝉终不鸣,有抱不列陈。”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螿,曰蜺;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瘖,通“ 喑 ”。
分類:蝉的一种
《國語辭典》:音素  拼音:yīn sù
语音中最小的单位。如汉语音节ā(啊)只有一个音素,ài(爱)有两个音素,dāi(呆)有三个音素等。音素可以分元音、辅音两大类。
《漢語大詞典》:错读
由于某些指明的或暗含的标准的变化,发音的方式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例如:推测他大概会把“February”之错读为“Febuary”的习惯带到坟墓中去。
《國語辭典》:音译(音譯)  拼音:yīn yì
翻译时直接模仿原语的语音而不把它意思翻译出来。
《國語辭典》:听写(聽寫)  拼音:tīng xiě
一边听一边写。为一种语言或音乐教学的方式。以语言教学为例,方法是选择一段文字,由教师朗读,令学生笔录。目的是练习学生的听觉与书写的能力,以测验其了解的程度。
《國語辭典》:吐字  拼音:tǔ zì
民族传统唱腔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唱工。要求字字清晰动听,富于韵味。其间过渡、交代均贵圆转而不露痕迹。
《國語辭典》:低音  拼音:dī yīn
1.指频率较低的音。
2.乐曲或和声中最低的部分。
《国语辞典》:全阻  拼音:quán zǔ
发音时,气流外出,经过通道完全被阻者称为「全阻」。其阻之不紧密,气息仍得外泄者,称为「半阻」。
《國語辭典》:译音(譯音)  拼音:yì yīn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表达出来,即称为「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