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齿(口齒)  拼音:kǒu chǐ
1.口和齿。《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臣谨依仪氏羁,中帛氏口齿,谢氏唇鬐,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2.歌唱、说话、读书时的咬字发音。如:「口齿不清」。《红楼梦》第五四回:「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
3.言语、谈吐。指说话的本领。如:「口齿伶俐」。《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
4.牲口的年龄。
《國語辭典》:七音  拼音:qī yīn
1.声韵学上指唇、舌、牙、齿、喉、及半舌、半齿的七种发音。
2.音乐上的七声。参见「七声」条。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國語辭典》:谐音(諧音)  拼音:xié yīn
1.振动体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最低频率之音为基音,即第一谐音。其馀频率为基音整数倍者,依次称为第二谐音、第三谐音、……等。除基音之外的谐音也称为「泛音」。
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如凉、娘。
《漢語大詞典》:律准(律準)
古人奏乐时,用以测定声调高低、使发音准确无误的乐器。新五代史·周臣传·王朴:“又詔 朴 考正雅乐, 朴 以谓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依 京房 为律準,以九尺之絃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后来人不解逐律吹, 京房 始有律準,乃先做下一箇,母子调得正了,后来只依此为準。”
《国语辞典》:音变(音变)  拼音:yīn biàn
一语音在连续发音词句中,因受前后音影响,而发生变化或语言中某音古今发音有别,都称为「音变」。常见的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交替等。如口语的「很好」,「很」字变为阳平。
《國語辭典》:散声(散聲)  拼音:sǎn shēng
1.弦类乐器,不按弦而弹,所发的音最低,称为「散声」。
2.有声无词的曲调。也称为「泛声」。
《国语辞典》:带声(带声)  拼音:dài shēng
发音时声带振动。参见「带音」条。
《國語辭典》:子音  拼音:zǐ yīn
发音时气流受阻所造成不带音的噪音。相对于母音而言。如国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属之。也称为「辅音」、「声母」。
《漢語大詞典》:笙筑
笙和筑。筑,古弦乐器。似琴,十三弦,用竹尺击弦发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谢公 云 金谷 中 苏绍 最胜” 刘孝标 注引 晋 石崇 《金谷诗叙》:“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
《漢語大詞典》:吹剑首(吹劍首)
吹剑环头上的小孔,发音微弱而不动听。语出庄子·则阳:“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尧 舜 ,人之所誉也;道 尧 舜 於 戴晋人 之前,譬犹一吷也。”因以喻事之渺小不足道。 宋 杨万里 《秋怀》诗:“盖世功名吹剑首,平生忧患淅矛头。”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漢語大詞典》:瘖蝉(瘖蟬)
蝉的一种。指初不发音,及得寒露冷风乃鸣的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骈雅·释虫鱼:“闇蜩,瘖蝉也。”参见“ 喑蝉 ”。
《漢語大詞典》:喑蝉(喑蟬)
蝉的一种。 唐 韩愈 《杂诗》之四:“喑蝉终不鸣,有抱不列陈。”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蚱蝉:“小而色青赤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螿,曰蜺;未得秋风,则瘖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瘖蝉。”瘖,通“ 喑 ”。
分類:蝉的一种
《國語辭典》:音素  拼音:yīn sù
语音中最小的单位。如汉语音节ā(啊)只有一个音素,ài(爱)有两个音素,dāi(呆)有三个音素等。音素可以分元音、辅音两大类。
《漢語大詞典》:错读
由于某些指明的或暗含的标准的变化,发音的方式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例如:推测他大概会把“February”之错读为“Febuary”的习惯带到坟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