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烫(發燙)  拼音:fā tàng
发热,感到烧热。如:「才誇他几句,他便两颊发烫,害羞起来了。」
分類:发烫发烧
《國語辭典》:发烧(發燒)  拼音:fā shāo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也称为「发热」、「发热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
2.比喻非常兴盛或狂热。如:「最近股市又发烧了。」
《國語辭典》:寒热(寒熱)  拼音:hán rè
中医指人身有病时,时冷时热的症状。
《國語辭典》:寒温(寒溫)  拼音:hán wēn
1.冷暖。《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苟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体能辩寒温者,将皆以脩絜为讳恶。」
2.见面时彼此问候生活起居,或泛谈气候寒暖等的应酬话。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书生》:「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红楼梦》第九二回:「彼此相见,叙些寒温。」也作「寒暄」、「暄凉」。
《國語辭典》:翕翕  拼音:xì xì
1.次序颠倒的样子。《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
2.朋比为奸,众口附和的样子。《后汉书。卷四八。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也作「潝潝」、「歙歙」。
《國語辭典》:发热(發熱)  拼音:fā rè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也称为「发烧」、「发热反应」。
2.放出热量。如:「灯泡点久了会发热。」
3.比喻冲动、不冷静。如:「你脑袋发热?连这种事都答应!」
4.迷恋于某事。如:「他正对电视游乐器发热呢!」
《国语辞典》:冰枕  拼音:bīng zhěn
内装冰块的不漏水袋子。置于发烧者头部,可助退热。
《國語辭典》:退火  拼音:tuì huǒ
1.一种金属热处理方法。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缓缓冷却,可增加金属的韧性。
2.中医上指消除病理上口乾舌燥等现象,称为「退火」。
《漢語大詞典》:温疟(温瘧)
中医指先发烧后发冷的疟疾。《素问·疟论》:“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復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疟疾治法》:“先热后寒名温疟,白虎汗多合桂君。”
《国语辞典》:著凉(著凉)  拼音:zhāo liáng
招受凉气而发烧、感冒。如:「现在早晚温差甚大,很容易著凉。」也作「招凉」。
《漢語大詞典》:热呓(熱囈)
指因发烧而说梦话。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 克氏 病重的时候,温度非常之高,乱梦热呓,每每不能安寝。”
《漢語大詞典》:闲歇热(閒歇熱)
亦作“间歇热”。 发烧的一种类型,高热和无热交替出现。如疟疾有这种症状。
《国语辞典》:皮肤肌炎(皮肤肌炎)  拼音:pí fū jī yán
非化脓性的肌肉炎症。初期轻微发烧、咳嗽,双脚明显消瘦,走路形状怪异,甚或淋巴腺肿胀,肝脾肿大,此病例较常发生在男孩身上。
《国语辞典》:川崎症  拼音:chuān qí zhèng
一种儿童疾病。病发时,会有发烧的现象,并出现两侧性结膜炎,嘴唇发红、乾燥裂开或草莓状舌头等症状,甚至于颈部出现淋巴腺病变。病童的四肢也会出现红色斑疹且手脚肿胀。有时会侵害患者的心肌。发病的原因至今仍待研究。
《国语辞典》:风湿热(风湿热)  拼音:fēng shī rè
病名。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出现发烧及关节痛等症状,易侵犯心脏。
《国语辞典》:间歇热(间歇热)  拼音:jiàn xiē rè
发烧的型式之一,通常因感染引起,特点为在一天之中仅有几个小时的发烧,而其馀的时间体温是正常的。间歇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局部性细菌感染,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和疟疾等。
《國語辭典》:病象  拼音:bìng xiàng
病况、病徵。如发烧、呕吐、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