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垂文
(1).留下文章。《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遭纷逢凶蹇离尤兮,垂文扬采遗将来兮。” 王逸 注:“将垂典雅之文,扬美藻之采,以遗将来贤君,使知己志也。”
(2).指留传下来的文字。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序〉:“思 衞 鼎之垂文,想 晋 钟之遗则。” 吕延济 注:“ 衞 大夫 孔悝 有大功,铭之於鼎。垂文则铭之字也。” 宋 叶适 《除华文阁侍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谢皇太子笺》:“ 涇 舟咏雅,犹存飞跃之餘; 舜 阁垂文,復纪賡歌之盛。”
(3).焕发文采。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九旒之冕,散耀垂文。”
(4).谓饰以文采。文选·嵇康〈琴赋〉:“华绘彫琢,布藻垂文。” 张铣 注:“皆谓文采饰也。”
《漢語大詞典》:炳文
焕发文采。 汉 焦赣 《易林·恒之比》:“章虎炳文,为凶败轩。”《旧唐书·张仲方传》:“赠司徒 吉甫 ,禀气生材,乘时佐治;博涉多艺,含章炳文。”
《漢語大詞典》:疏义(疏義)
疏通和阐发文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须两纸疏义?”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於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漢語大詞典》:疏注(疏註)
亦作“ 疏注 ”。 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亦泛指注释性文字。 明 唐顺之 《书〈水西集〉》:“﹝余﹞每尝候君,则见君悄然独闭一室,尽取古儒先所疏註笺纂六经文字凡百餘家……君独悉力标驳参伍毫釐同异,要於融而联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别治疏注,如 迁 《史》之 徐广 、 裴駰 ,汉书之 服虔 、 应劭 是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
见“ 疏註 ”。
《漢語大詞典》:札饬(札飭)
(1).写信训斥。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见书怒甚……遂札飭余曰:‘汝妇背夫借债,谗谤小叔,且称姑曰令堂,翁曰老人,悖憀之甚!’”
(2).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长江设关:“当经 薛大臣 札飭 上海道 ,传諭 美国 在 沪 之领事。”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仰内务部会同军务部,出示晓諭,并札飭所属,切实调查,无论何处何人招兵,须确係有公文。”
(3).指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的训示公文。《冷眼观》第十三回:“﹝制臺﹞説着就随手拿过一张札飭来,指着那官衔道:‘这 两湖 总督部堂 张 ,就是兄弟。’”
《國語辭典》:摘由  拼音:zhāi yóu
简要摘录公文的要点,登记成册,以备查考。
《漢語大詞典》:佥簿(僉簿)
旧时官府中的发文登记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谨僉押》:“有牌票不登僉簿者,此即欲骗硃偷印,私行吓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