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6分类词汇 6
《漢語大詞典》:九转(九轉)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漢語大詞典》:诵数(誦數)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圭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漢語大詞典》:雒诵(雒誦)
反复诵读。雒,通“ 络 ”。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得尽读两人之文,往往循环雒诵,不忍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样,就和雒诵教训文学的时候相同。”参见“ 洛诵 ”。
《漢語大詞典》:洛诵(洛誦)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漢語大詞典》:百读(百讀)
反复诵读。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一:“我昔入小学,首读‘仲尼居’,百读百不晓,但有唾成珠。” 朱自清 《论百读不厌》:“‘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漢語大詞典》:熟诵(熟誦)
反复诵读。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朱黄不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