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5,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王偱友
郑厚(字 景韦、景常、叔文、景棠、叔友 世称 湘乡先生、溪东先生 )
郑友贤
王循友
许端友
张孝友
滕友
傅谅友
甄龙友(字 云卿 )
王友直(字 圣益 )
强友谅
李偲(字 子友 别称 能吏 )
释师友(号 證通法师 )
石孝友(字 次仲 )
其它辞典(续上)
张友正王偱友
郑厚(字 景韦、景常、叔文、景棠、叔友 世称 湘乡先生、溪东先生 )
郑友贤
王循友
许端友
张孝友
滕友
傅谅友
甄龙友(字 云卿 )
王友直(字 圣益 )
强友谅
李偲(字 子友 别称 能吏 )
释师友(号 證通法师 )
石孝友(字 次仲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十年(1140)任太府寺丞。绍兴十五年(1145)任尚书右司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景韦,或作景常,一字叔文。郑樵从兄。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历泉州观察推官、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为言者所论,罢归家居十年。后起为昭信军节度推官,改秩知湘乡县。博学,工文词,尤精于《易》,学者称湘乡先生。卒年六十一。有《六经奥论》、《湘乡文集》。全宋诗
郑厚,字景韦,莆田(今属福建)人,樵从兄。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进士。为泉州观察推官、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因忤秦桧罢。桧死,起昭信军节度判官。终知潭州湘乡县,卒于官,年六十一。《宋史翼》卷二七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四二一○
郑厚(一一○○——一一六○),字景韦,一字景棠,又字叔友,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樵从兄。绍兴五年省试第一,擢进士第,调泉州观察推官。后为广南东路盐事司干办公事。十三年,言者希秦桧旨,劾其谄事赵鼎、谤议朝政,又罪其所著《艺圃折衷》排诋孟子,坐是废罢十馀年。秦桧死后,乃复起为昭信军节度推官,改知潭州湘乡县。绍兴三十年卒于官,年六十一。厚学问该博,工文词,自成一家,尤长于《易》。著有《通鉴分门类要》四十卷、《艺圃折衷》六卷及《湘乡文集》等,学者称溪东先生、湘乡先生,又与弟樵并称「二郑」。见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夹漈遗稿》卷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三、一四八、一四九,《宋史》卷二○七《艺文志》六,《宋史翼》卷二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六,《四库提要辨證》卷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四五
王循友,大名清平(今山东临清)人,王岩叟孙。绍兴四年为枢密院编修官,历通判淮宁府、太府寺丞、仓部员外郎,充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守尚书右司员外郎。十五年,权礼部侍郎,改权户部侍郎。以言者论罢,提举成都玉局观。起知镇江、建康府。尝断配秦桧族人,桧衔恨之,擿以他事责提举台州崇道观,寻送藤州安置。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一之一七、职官七○之三一、职官七○之三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一、一三三、一四九、一五一、一五四、一五五、一五六、一六四、一六六,《南宋制抚年表》卷上。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四五
许端友,无为(今安徽无为)人。绍兴间在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孝友,金堂(今四川金堂西南)人。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特奏名(清嘉庆《金堂县志》卷五)。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十八年(1148)任鄂州知州。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十九年(1149)任和州知州。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博州高平人,字圣益。幼谙兵法。高宗绍兴末,金人渝盟,友直聚众数万抗金,克大名。率部南归,诏拜天雄军节度使,屡建战功。孝宗淳熙五年,累擢殿前指挥使。晚节宴安,军政稍失律。后徙居信州。卒年六十一。全宋文·卷四九二一
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今山东高平)人,少从父学兵法,谙练军政。绍兴三十一年,聚众数万,以恢复为号,自拟承宣使、河北等路安抚制置使,攻克大名。归宋,授天雄军节度使,改复州防禦使,以战功转宜州观察使。乾道中历镇江御前诸军统制、步司左军统制、侍卫亲步军都指挥使,迁殿前都指挥使。解军职,奉祠。卒,年六十一,赠检校少保。《宋史》卷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三十年(1160)任蒋州知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任光州知州,州名复故。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淮南西路转运判官。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淮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1月为淮南转运判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定州安喜人,字子友。熙宗天眷二年进士。调辽山主簿,累官户部主事。世宗大定间,历户部侍郎、同知北京留守、沂州防御使。恤农利民,时称能吏。改陕西西路转运使。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八八四
师友,号證通法师,隆兴初在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昌人,字次仲。孝宗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有《金谷遗音》。全宋诗
石孝友,字次仲,南昌(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有《金谷遗音》一卷,已佚。事见清道光《南昌县志》卷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