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佛类词典
参禅
参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證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佛学次第统编】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方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
「见性」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名为教外别传,是即教内之真传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俗语佛源】
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著,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證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