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枯木堂
和尚参禅打坐处。因如枯木寂然不动,故称。源于 唐 末 石霜 禅师。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卷十二。 元 关汉卿 《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参见“ 枯木众 ”。
《漢語大詞典》:枯木众(枯木衆)
喻指一心参禅的僧众。景德传灯录·圆智禅师法嗣:“师止 石霜山 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國語辭典》:禅和子(禪和子)  拼音:chán hé zǐ
修禅的出家人。《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这四句诗,单道著禅和子打坐参禅,得成正果,非同容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虽读儒书,却又酷好佛典,敬重释门,时常瞑目打坐,学那禅和子的模样?」
《漢語大詞典》:师子床(師子牀)
(1).狮子床。佛教中菩萨的坐席。《维摩经·香积佛品》:“ 维摩詰 即化为九万师子牀,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讫。”
(2).泛指殿堂中央尊者或参禅者的坐席。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宫室:“君王朝座,弥復高广,珠璣间错,谓师子牀。”
(3).指一般的坐卧之具。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漢語大詞典》:无字句(無字句)
指参禅悟道的诗句。 元 耶律楚材 《寄平阳净名院润老》诗:“刻烛赋成无字句,按徽弹彻没弦琴。”参见“ 无字悟 ”。
《漢語大詞典》:无字悟(無字悟)
佛教语。佛教常谓只执着文字不能见性悟道,特别是禅宗单提“教外别传”的“心印”,故称“不立文字”。后因称参禅悟道为“无字悟”。 元 萧国宝 《次韵寄梵天方丈古岩》:“简尽残经无字悟,觉来幡动不关风。”
《国语辞典》:打圆相(打圆相)  拼音:dǎ yuán xiàng
佛家参禅,用手在空中或地上划圆圈,称为「打圆相」。《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法空长老手捻火把,打个圆相。」
《國語辭典》:打参(打參)  拼音:dǎ cān
打坐参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
分類:打坐参禅
《漢語大詞典》:趣禅(趣禪)
谓参禅向佛。 唐 颜真卿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诗:“灵法尽无染,一心唯趣禪。”
分類:参禅
《漢語大詞典》:枯木众(枯木衆)
喻指一心参禅的僧众。景德传灯录·圆智禅师法嗣:“师止 石霜山 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国语辞典》:喝参(喝参)  拼音:hè cān
禅宗指导弟子参禅时,常大喝一声以破迷启悟,故以喝参表示参禅。《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僧堂前喝参,僧堂前喝参了。」
《国语辞典》:打禅七(打禅七)  拼音:dǎ chán qī
佛教仪式。为禅宗道场每年所进行为期七天的参禅修行活动。参加者透过七天密集的修行,期望能在这段时间内證悟解脱。「打禅七」以七日为一期,共进行四十九天,目的在由七日的修行中于定、慧二门等使专注于一境,决断疑念的精神作用中,求得开悟、应悟,一心不乱,则可往生净土。在中国传统,这项修行活动通常是从阴历十月十五日起至腊月八日止,共四十九天,在台湾则多以七天为期,时间也较自由。
《漢語大詞典》:金屎法
佛教语。禅宗指参禅。古尊宿语录·普说:“参禪唤作金屎法。未会一似金,会了一似屎,山僧甚不肯此语。如今思量,了语虽麤,其间旨趣不浅。”
《國語辭典》:暮礼晨参(暮禮晨參)  拼音:mù lǐ chén cān
早晚参拜。形容信仰虔诚。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三折:「你道是暮礼晨参,怎如俺野眠浪宿。」也作「朝参暮礼」。
参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證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佛学次第统编】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方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
「见性」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名为教外别传,是即教内之真传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俗语佛源】
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著,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證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