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61,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藏北高原
冲积平原
疟原虫
菌原体
克原子
蜡原型
王原祁
衣原体
小原流
神经原
太原市
高原期
杠杆原理
哥伦比亚高原
洞庭湖平原
《国语辞典》:藏北高原  拼音:zàng běi gāo yuán
地名。位于昆崙山、喀喇昆崙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内陆高原。平均高度达五千公尺,气候乾寒,空气稀薄,年雨量不足二百公釐。地表曾受冰蚀,山间浅盆多积水成湖,有「湖泊高原」之称。
《国语辞典》:冲积平原(冲积平原)  拼音:chōng jī píng yuán
地理学上指河流搬运的沙砾、泥土等在中下游地区堆积而成的广大平地。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国语辞典》:疟原虫(疟原虫)  拼音:nüè yuán chóng
动物名。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以疟蚊为媒介,它会随著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肝细胞内繁殖,而后侵入红血球中加以破坏,摄食养料来破坏红血球。患者会时而发冷时而发热,同时,病发时间因疟原虫的种类而异。有四种疟原虫常见寄生于人体中: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虫。也称为「疟虫」。
《国语辞典》:菌原体(菌原体)  拼音:jùn yuán tǐ
一群最小的细菌,其形态多种,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有些种类对鸟类及哺乳类有致病性。大多存在于反刍动物、肉食动物、齧齿动物及人类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与消化道中,并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疾病。
《国语辞典》:克原子  拼音:kè yuán zǐ
量词。为旧名词,一克原子即为一莫耳。参见「莫耳」条。
《国语辞典》:蜡原型(蜡原型)  拼音:là yuán xíng
用蜡塑制成的器物原始模型。多用于青铜器的镕铸。
《国语辞典》:王原祁  拼音:wáng yuán qí
人名。(西元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清王时敏之孙。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充书画谱总裁官,画山水意境高旷,与其祖及王鉴、王翚并称为「四王」。著有《雨窗漫笔》。
分类:公元
《国语辞典》:衣原体(衣原体)  拼音:yī yuán tǐ
属立克次菌目衣原体科。比病毒稍大,菌体球形,必须于细胞质内寄生,人工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对绿黴素及硫胺制剂有感受性。常见的传染病为砂眼。也称为「披衣菌」。
分类:病毒
《国语辞典》:小原流  拼音:xiǎo yuán liú
一种日本插花花型的流派。
《国语辞典》:神经原(神经原)  拼音:shén jīng yuán
一种神经细胞。由树突、轴突、髓鞘、尼氏体、神经膜及神经原纤维构成,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也作「神经元」。
《国语辞典》:太原市  拼音:tài yuán shì
城市名。山西省省会,有同蒲铁路经过,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國語辭典》:高原期  拼音:gāo yuán qí
学习心理学上指个人学习过程中,表现会逐渐进步,但进步的幅度会逐渐减缓,达到某一程度时,呈现进步停滞的状况,这个时期称为学习的「高原期」。
《漢語大詞典》:杠杆原理
又称“杠杆定律”、“杠杆平衡条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等于杠杆受到的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表明利用杠杆工作时可省力,但不能省功。
《漢語大詞典》:哥伦比亚高原
世界著名的熔岩高原。在美国本土西北部。地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经哥伦比亚河及其支流冲蚀,形成很多峡谷。
《漢語大詞典》:洞庭湖平原
两湖平原的南部。在湖南省北部。由洞庭湖水系湘江等冲积而成。湖区多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