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9 【介绍】: 宋潼川人,字逢原,一字叔刚。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知蒲江县,后通判太平州,改福州。理宗初政,上书极论当时危亡之征。知庆元府,为沿海制置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自建康至池州一带,列寨置屋,屯戍兵力。度宗时,任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
全宋诗
姚希得(?~一二六九),一字逢原,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授小溪主簿。调嘉定府司理,知蒲江县,通判太平州、福州,召为国子监丞。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迁秘书丞(《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历江西提刑,知静江府、庆元府、建康府。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召为兵部尚书。度宗即位,迁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咸淳五年卒。有《橘州文集》,已佚。《宋史》卷四二一有传。
全宋文·卷七七二三
姚希得(?——一二六九),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历知盘石、蒲江,通判福州。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知大宗正丞,进秘书丞。出为提举江西常平,改提刑,知静江府。召为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兼权给事中。出为两淮宣抚司判官,知庆元府。召为工部尚书,改刑部,为沿江制置使兼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淮西总领。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以言罢。起知潭州,辞。咸淳五年卒。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见《宋史》卷四二一本传。
吴之道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八六
吴之道(一二三三——?),字逢原,小字伯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宝祐四年举进士,时年二十四。咸淳初为永州州学教授。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同治《永州府志》卷三上。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原。字古先。相州藤氏子。藤为国中贵族。师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人异之。十三剃发受具戒。遍历诸师户庭。咸无所證入。乃嘅然叹曰。中夏乃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乎。于是。绝鲸波之险。奋然南游。初参无见顶公于天台华顶。公语之曰。汝缘不在此。中峰本公。现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韛正赤。此真汝导师。宜急行。师即蓬累而出。往见中峰。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辄遭呵斥。退而涕泣。至于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头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脱。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之事也。师闻遍身汗下。益厉精猛积之之久。忽有所省。现前境界。一白无际。中峰印之。复见诸大老。皆无异词。会清拙澄公。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师送至四明。澄公曰。子能同归。以辅成我乎。师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皆师之力也。然瓣香酬法乳。的归之中峰。师化大行。专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愿胜。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典。房州之天宁。皆郁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如慧林。等持。真如。万寿。净智。皆师受请弘化之刹。劳绩之见不与焉。年度比丘千馀人。非所度而受法称弟子者。不与焉。师临众端严。见者若未易亲。及闻其诲者。温若春阳。莫不悦服而去。人有来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顷。翩翩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师不自以为是也。取语录并外集。投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画师像。预索赞语。师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甲寅春正月。坐化于长寿院。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国人也。世居相州,为国贵族。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父奇之曰:“是儿于菩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役。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无所證入。乃慨然曰:“中夏为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于是浮海南游,飘然西渡,初至天台参无见睹于华顶峰,睹语之曰:“尔缘不在斯。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说法杭之天目山,炉火正赤,往来学徒无不受其锻鍊,此真汝导师也。”原遂往谒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原退而悲泣,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人惟此身,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若当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原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又久。一夕忽有所省,见前境界一白无际。急趋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由是瞩机生悟,超然领解。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豪滞碍。未几辞去,往谒虚谷灵、古林茂、东屿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誉隆隆,各据高座,展化一方。见其證悟亲切,机锋颖利,莫不以“丛林师子儿”称之。会清拙澄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归以辅我乎?”原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之行化遐迩,皆原之力也。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赴壑。古山源议革城州等持教寺为禅,物论非原无以厌伏众心,竟迎原主之。俄住州之真如,又迁万寿,又迁相之净智。及谢去,更行化于奥州。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应寺,延原为开辟住持,方起而应之,关东连帅源公建长寿院于相州,复请开山兼主圆觉,原又赴之。未几,迁建长。其说法度人,孜孜弗懈,无异慧林时。后退归长寿,有终焉之志。岁在甲寅正月,忽示疾。至二十三日夜参半,召门人曰:“吾今日逝矣,尔等恪守常训,使法轮弗替可也”。黎朋宾明,候问起居应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时至矣,可持觚翰来。”及至,复曰:“吾塔已成,唯未书额尔。”乃手书“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又八。弟子奉全身瘗焉。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胜愿,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兴,房州之天宁,皆蔚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平生端严若神,虽燕坐之时,俨若临众,目光炯炯射人。见者若未易亲炙,及聆其诲语,温若阳春,莫不心悦诚服。有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间,洋洋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犹不自以为是,取语录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传心印,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为画像且索赞语,原乃自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澜(?~一二七六),字养原,号江村,天台(今属浙江)人。尝为道士,后还俗。端宗景炎元年卒。事见《瀛奎律髓》卷一三《夜访侃直翁》注。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十年,迁湖州双髻庵。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讳原妙。出苏州吴江徐氏。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因以高峰自号。关居三十载。横拈倒施。而令行吴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迟重寡言。笑行如瘦鹤。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气精悍夺人。幼喜趺坐。凡见髡流。必合爪劳问成礼。淳祐壬子。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年十五。备知大僧事。及戒得满分。于其律度。开遮进止。不期而咸合焉。寻习教观于天台。其文句义。学弗可难也。公每忖达磨一宗。不立文字。为教外别传。能了当人大事。为之立地成佛。岂徒然哉。即出杭州。参访宗门知识。入湖南净慈净慈。为武林禅窟。伦断桥居焉。公参僧堂。立死限三载。拟求妙悟。竟无所发。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断桥指公往谒。公谒雪岩。雪岩不许通谒。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诚。雪岩许见。未作礼即连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复入雪岩。便问。阿谁拖你死尸来。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团猛结。无所攀仰。乃拟避喧求静。咬嚼话头。于径山禅堂及月。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匊战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昼夜。忽睹演五祖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从前话头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岩已赴南明。公即走觐。才入雪岩。便问。谁拖你死尸来。公便喝。雪岩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岩召公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对曰。狗舐热油铛。曰。那里学者虚头来。对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岩休去。公以为妙契玄旨。自此随问即答。久之雪岩谓公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睡梦中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公不能对。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睡。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别入龙须。经五载。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大彻乃曰。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咸淳甲戌年。住湖之双髻峰。禅者登峰益众。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岩绝跻攀。其来决择之者。又满百许人。公乃别居岩西石洞。石洞之险。非梯莫升。大书死关二字为额。尽屏给侍。日用一食。以瓮为铛。断缘撤梯。岩中弟子罕见其面。或垂语以验方来。不契即拒关。其垂语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元世祖丁亥年。雪岩遣白拂嘱公。偈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开导。其语恳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丛林谓之禅经。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一日民间讹谣。官选童男女。本小师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大彻于言下。或问。诸弟子优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铁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县隔。复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润。舍利结于爪𩬊。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关。坐四十三夏。历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古以滹沱机用。如涂毒鼓。闻者皆立死。或先后于近远稍异。迨密庵后。几不横死矣。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师复涂而击之。以立死中峰辈至今。闻其馀响。犹自胥丧。吁何伟也。非师玄要戈甲。吴越正令。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出家净慈,参断桥伦,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时雪岩钦寓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钦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而原妙叩礼逾虔。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蓦然骛破死尸之疑。明日诣钦,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拂袖便出。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何逢原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严州分水人,字文澜。度宗咸淳中累官中书舍人。尝因轮对陈时政十事。后知时事不可为,遂引疾辞官。入元,御史程文海荐于朝,授福建儒学提举,辞不赴。有《易诗书通旨》、《四书解说》、《玉华集》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字元叟。族临海何氏。世为儒家。年十一。从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气识渊邃。慨然以道自任。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得旨。次至净慈石林巩公。处以记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行中书平章张公。举师住中天竺。复迁灵隐。有旨。设水陆斋于金山。命师说法。竣事入觐。奏对称旨。加赐佛日普炤之号。南归即退。庐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众。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请师补径山。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人以为荣。而师漠如也。主径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阃。道隆德重。诸方仰之。间作诗文。清绝古雅。林石田前辈居吴山。闭门无接。于师特敬慕之。尝赠师以诗。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石田知师。以诗犹知见重。况知师以道者乎。先虎岩住径山时。师为第一座。每闻岩法座上。举云。度宗为北兵攻急。命道士设大醮。奏章天廷。问国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报。既竣事问故。高公云。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门不开。故得报迟也。岩举此谓。住持非苟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预定之天庭。师闻颇心非之。及师继席。适当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号元叟。生台之临海何姓。何姓世以儒显。端母王氏。博释五经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端生不茹荤。襁褓中见沙门遂喜。甫六岁。母王氏授以论孟。端咿唔成诵。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每遇纷华杂遝。端则庄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然恐不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岁为僧。住馀杭化城院。适归省故里。端竟从之剃染。遍游丛林。谒径山藏叟。临机悟旨。藏叟悦之。一日藏叟问端曰。汝是台州人那。对曰。台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还知我泉南无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无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罢参。乃徜徉西湖山水间。自称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轮正卓午。寥寥天地间。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净慈书记。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吴山石田林处士。久隐不与世接。乍见端篇翰。独以诗柬端。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钦曰。驾发何处。端曰。两浙。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钦顾侍者点好茶来。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礼宾之。元成宗大德初。为虎岩伏。分座于径山。庚子。出住湖州翔凤。乃曰。大慧祖师道。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受地狱苦。终不将佛法作人情。径山先师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也须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两年。弄尽机关。做尽伎俩。直是没凑泊它处。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今有炷香供养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诏主中天竺。并赐慧日正辨师号。皇庆壬子。迁灵隐。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号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间。起端居径山。端居径山。人才之盛。不减妙喜。其楚石琦辈。时称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兼游诸禅宿之门。自称微笑居士。每方杨大年之为人。多剥啄诸家语录。而读端提唱。乃谓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谛理恢拓。广说略说。莫不弘伟。然关要隐而不发。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风馀韵。犹有如此者。不谓老夫复相识耳。其提唱曰。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闹中做主宰者。以愦闹为得意。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览者。以经教为根本。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它。它向西边立地。你向南边讨它。它向北边立地。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象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又曰。自家根蒂下。积生累劫。多诸恶习。若也照烛不破。剔脱不行。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碍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爱水。即淹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烧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即飘杀了你。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罗万象。到处粘作一团。如黐胶相似。驱你入驴胎。使你入马腹。总繇它在。千佛出世。亦无如之何矣。端开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赐金帛悉赈贫乏。复多怒。老益甚。每据坐。竟日传餐诃骂。及入寝室。或窃问其故。乃左右顾视。欲举已忘。故道俗于怒骂中。得旨者甚多。顺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问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僧无语。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花开。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腊七十六。所剪爪发。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鹏抟峰北。谥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锡来徵般若枢要。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惊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羡也。 赞曰。大慧四传至端禅师。二百载矣。几如劲弓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师崛出珍公之门。而道被三朝。德迈九洲。源厚流长。不亦宜乎。或谓。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曰否。不离菩提树下。而据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9—1328 【介绍】: 元绵州人,徙钱塘,字善之,一字匪石。博学工古文。世祖时辟为杭州路儒学正,调崇德州教授,擢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累迁翰林待制,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鞫狱明敏。英宗至治间,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泰定帝时,召拜翰林侍讲学士、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均以疾辞。为人内严而外恕,家贫而行廉。有后人所辑《巴西集》。
元诗选
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绵州人。父漳,徙钱唐。文原年十五,通春秋,在宋时以流寓试浙西转运司,魁四川士,至元间,行中书省辟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间,调崇德州学教授,擢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至大三年,出授江浙儒学提举。皇庆元年,召为国子司业。科举制行,文原校文江浙,虑士守旧习,大书朱子《贡举私议》揭于门。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出佥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事,移江东。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泰定元年,以疾乞致仕归,致和元年卒,年七十一,制赠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谥文肃。所著有《读易类编》、《内制集》、《素履斋稿》。义乌黄溍曰:公为文精深典雅,温润而有体,确实而有徵,诗尤简古而丽逸。句章任士林曰:善之浑厚以和,沈潜以润,如清球在悬,明珠在乘。当大德、延祐之世,承平日久,善之与袁伯长、贡仲章辈振兴文教,四海之士,望风景附,王士熙、冯思温名位为最显,亦皆出善之之门。文章之柄悉归焉,其盛事可想见也。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巴西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何鸣凤,字逢原,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宋末为分水县学教谕(《潜斋集》卷八《分水县学田记》)。入元不仕。月泉吟社第十四名,署名喻似之。又为第四十五名,署名陈纬孙。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逢原,字渊甫,号泉月,海昌(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九成曾孙、伯雨祖。宋末通判漳州。宋亡不仕,家有泉月精舍,与高克恭、仇远等人吟咏其中。事见《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三、《珊瑚木难》卷五刘基《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泽祖(《缙云文徵》卷一作赵泽),字叔原,宋末缙云(今属浙江)人。曾官浙西安抚司干官。事见赵章格辑《家传诗钞》(稿本)。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定海人,字君道。慷慨多大节。居家孝让,事继母尤谨。成宗大德间浙东大灾饥荒。大原发巨艘贩泉南、广东之米,平价发售,活者甚众。有持旧书易米济饥者,辄应之,遂蓄至数千卷,曰:“吾子孙必有能读者。”孙良读其祖所藏书,后果以学行知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3—1357 【介绍】: 元浏阳人,字原功,号圭斋。幼从张贯之学,有文名。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平江州同知。历芜湖、武冈县尹,入为国子博士、监丞。顺帝至正间,以翰林直学士与修辽、金、元三史,任总裁官。三史成,升翰林学士承旨。历官四十余年,凡宗庙朝廷文册制诰,多出其手。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玄文辞以为荣。有《圭斋文集》。
元诗选
玄字原功,宋执政文忠公同族,迁于潭州之浏阳。生十岁,有黄冠者见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当以文章冠世。」延祐乙卯,以乡贡首荐登进士第。除同知平江州事,调芜湖、武冈二县尹。召为国子博士,迁翰林待制。天历初,授艺文少监,纂修《经世大典》。至正初,以学士告归。诏修宋、辽、金三史,起为总裁官,拜翰林学士承旨。屡乞休不允,竟以中原道梗,卒于大都寓舍,年八十五,时至正十七年也。赠大司徒、柱国、楚国公,谥曰文。初,虞文靖公为国子助教,其父井斋先生教授于潭,见原功文,大惊,手封一帙寄文靖曰:「他日当与汝并驾齐驱。」由是文靖荐之于朝,声誉赫赫然相埒,卒如井斋言。原功历官四十馀年,三任成均,而两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屡主文衡,两知贡举及读卷官。当四海混一,文物方盛,凡宗庙朝廷雄文大册,播告万方制诰,多出其手。金缯上尊之赐,殆无虚岁。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石,得其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间,皆知宝重。宋景濂序《圭斋集》云:公之文自擢第以来,多至一百馀册。藏浏阳里第,尽燬于兵,此则在燕所录。自辛卯至丁酉,七年间所作耳。然则当元季之乱,名公钜卿之文,其厄于兵燹而不得传者,又可胜道哉!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原功,潭州浏阳人。延祐乙卯以乡贡首荐登进士第,累迁翰林待制,以学士告归,复起为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拜承旨。卒赠大司徒柱国楚国公,谥曰文。有圭斋集。
维基
欧阳玄(1283年—1357年),字元功,号圭斋,因避清讳,其名又作欧阳元,其先家江西庐陵,为欧阳修之后,后迁居浏阳,故为浏阳人。生于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籍贯江西,后迁居湖南浏阳。其父欧阳龙生,入元后仕至道州路教授。欧阳玄自幼聪明,八岁能成诵,年十四下笔辄成章。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中式第三名进士。曾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统六年(1333年),任翰林院直学士,奉诏编修《泰定帝实录》、《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和《宁宗实录》。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编有《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又编有《太平经国》、《至正条格》、《经世大典》。至正十七年(1357年)病逝大都。赠大司徒、柱国,封楚国公,谥曰“文”。有《圭斋文集》15卷、《睽东记》传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6—1350 【介绍】: 元清江人,字伯原,号清碧。博学,善属文。隐居武夷山中。文宗即位,闻其名,以币征之,不赴。顺帝时以隐士荐,召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称疾固辞。为人湛静寡欲,尤笃于义。天文、地理、律历、度数、无不通究,尤工于篆隶。有《四经表义》、《清江碧嶂集》等。
元诗选
本字伯原,临江清江人。博学善属文,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木得其所上救荒策,大奇之,力荐之上,召至京师。适武宗晏驾,去隐武夷山中。文宗在江南,闻其名,及即位,以币徵之,不赴,书《周书·无逸篇》以进。至正三年春,丞相脱脱以隐士荐,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官。使者趣之行,至杭州,以疾笃辞归。伯原为人湛静,无疾言遽色,笃于行义。所著有《四经表义》、《六书通编》、《十原》等书。学者称为清碧先生,年七十有五,卒于武夷。门人程嗣祖录其遗诗为《清江碧嶂集》。伯原自谓得浦城杨仲弘诗法,尝集宋末遗民二十九人诗百篇,题曰《谷音》。平日所作诗,未尝存稿,或问之,笑曰:亦尝念之。然观《艺文志》所载古人文集,何翅千百,今其存者,百无一二,又有幸不幸焉。故不必存也。今集中所载,应酬俚率,殊不称其名。又安知伯原之不欲存稿者,非自为藏拙地耶!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伯原,临江清江人。至正二年以处士荐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官引疾笃辞有清江碧嶂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2—1340 【介绍】: 元平江路长洲人,字静远。陆应祥子。捐田创办甫里书院,延名儒为师,学者甚众,行省署为书院山长。秩满,调徽州路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