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24,分42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原处
原念
原文
原意
原由
原畴
追原
潘原
原水
百原
发原
原塞
脊令原
端原
复原
《國語辭典》:原处(原處)  拼音:yuán chù
原来的地方。如:「要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分類:原处原先
《漢語大詞典》:原念
缅怀,追思。《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分類:缅怀追思
《國語辭典》:原文  拼音:yuán wén
1.写作时对徵引或转录他人著述文字的称谓。
2.翻译外文时所根据原著的文字或词句。
《國語辭典》:原意  拼音:yuán yì
本意、本旨。魏。刘劭《人物志。接识》:「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國語辭典》:原由  拼音:yuán yóu
事情的缘起与由来。《西游记》第九回:「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红楼梦》第一六回:「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屡上保本,此来候补京缺。」也作「缘由」。
《漢語大詞典》:原畴(原疇)
原野。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宋 曾巩 《送徐竑著作知康州》诗:“四封鸣鸡犬,五穀被原畴。”
分類:原野
《漢語大詞典》:追原
(1).赦宥罪者而追回处罚之成命。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操 感其言,乃追原 祀 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庚午,遂南征”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2).犹追根。《花月痕》第二十回:“追原祸始阿芙蓉,膏尽金钱血尽锋。”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若连兵不解……异日追原祸始,谁为阶厉?”
《韵府拾遗 元韵》:潘原
旧唐书李元谅传:诏元谅将本军从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元谅谓瑊曰:本奉诏令于潘原堡以应援侍中。窃思潘原去平凉六七十里,蕃情多诈,党冇急变,何由应赴?请次侍中为营。
《国语辞典》:原水  拼音:yuán shuǐ
未经净水处理之水,常不能直接供为饮用。
《漢語大詞典》:百原
见“ 百源 ”。
《漢語大詞典》:百源
(1).众水之源。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 郑玄 注:“众水始所出为百源。”吕氏春秋·仲夏作“百原”。 宋 苏辙 《泝潮》诗之二:“初来似欲倾沧海,正满真能倒百源。”
(2).地名。在今 河南省 辉县 西北。 宋 邵雍 曾隐居于此。
《漢語大詞典》:发原(發原)
发源。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后之为文,明乎发原於经史,亦明乎经出於史。”参见“ 发源 ”。
分類:发源
《國語辭典》:发源(發源)  拼音:fā yuán
起源、开端。《文选。张衡。南都赋》:「滍、澧、泺、浕,发源岩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
《骈字类编》:原塞
汉书刘向传:臣愚以为宜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门开,灾异之原塞矣。
《漢語大詞典》:脊令原
语出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为水鸟,而今在原,则失其所。后以“脊令原”指兄弟急难不能相顾。 清 吴伟业 《观〈蜀鹃啼〉剧有感》诗之二:“二月东风歌《水调》,脊令原上使人愁。” 清 黄燮清 有《脊令原》传奇,系根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所述 曾氏 兄弟间纠葛的故事而编写。
《漢語大詞典》:端原
(1).原委;根由。《楚辞·九章·惜往日》“弗参验以考实兮” 汉 王逸 注:“不审穷覈其端原也。”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出观美俗,尤多《汉广》之高;入奉慈颜,不悯《汝坟》之瘁。兹为窃冒,厥有端原。”
(2).依旧。
《國語辭典》:复原(復原)  拼音:fù yuán
1.恢复原状。如:「经过这次大变动,想要复原已经很难。」
2.军事上指战争结束后,恢复平时人员的编制。
3.恢复元气。也作「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