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假执行(假执行)  拼音:jiǎ zhí xíng
民事案件通常以判决确定后执行为原则,若债权人恐中途生变,得于一审胜诉后,依法向法院声请先为执行。但胜方须事先提供约三分之一的担保金额始得执行,称为「假执行」。
《国语辞典》:教授学(教授学)  拼音:jiào shòu xué
研究教学目的、材料与方法等原理原则的学问。
《国语辞典》:烂忠厚(烂忠厚)  拼音:làn zhōng hòu
比喻一个人非常老实而没有原则。如:「做事要有原则,当个烂忠厚的人会误事。」《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国语辞典》:刑法学(刑法学)  拼音:xíng fǎ xué
以科学方法研究犯罪及刑罚的原理、原则及适用的学科。依研究方法的切入角度有比较刑法学、沿革刑法学(历史刑法学)、注释刑法学等。
《国语辞典》:听證会(听證会)  拼音:tīng zhèng huì
起源于英美法系中为公平听證原则,听取有关人员的说明、作證所召开的会议。在我国通常系指依《行政程序法》或其他法规所举行之听證。
《国语辞典》:受款人  拼音:shòu kuǎn rén
票据上载明对其付款的人。原则上,受款人应为发票人及付款人以外的第三者,但发票人及付款人有时也可兼为受款人。
《漢語大詞典》:盖然论
一种主张确定性是不可能的(特别在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中)而概然性就是支配信仰和行动的理论
一种理论,认为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由于对所包括的原则的明确知觉或由于感觉有合适的可靠的权威的支持,因而被看作具有可靠的概然性的任何过程都是可能发生的;特指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在不可能有确定性的道德问题中,任何具有可靠概然性的过程都可能发生,即使当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或者似乎是具有更大的概然性时仍然是这样
一种理论,它主张在道德问题中不可能有确实性,因此只有遵循盖然性较大的道路
《國語辭典》:姑息养奸(姑息養奸)  拼音:gū xí yǎng jiān
过分纵容,助长坏人坏事。《清史稿。卷二九五。隆科多传》:「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漢語大詞典》: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分配个人生活资料的社会主义原则。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则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的生活资料。
《漢語大詞典》: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分配个人生活资料的共产主义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则按照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分配生活资料。
《漢語大詞典》:分散主义(分散主義)
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其表现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级的决定,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开幕词》:“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
《漢語大詞典》:麾之即去
语本史记·汲郑列传:“使 黯 ( 汲黯 )任职居官,无以踰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 賁 育 亦不能夺之矣。”原形容性情刚直不屈,能坚持原则。后反用其语,意谓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卷二十:“恐此时招之使来,他日不能麾之即去。”
《漢語大詞典》:胱氨酸
一种无色晶态氨基酸 &-{2},是大多数蛋白质(如角、毛、发中的角蛋白)的组成成分,并可从这些蛋白质的水解中得到,还原则得半胱氨酸;β,β′- 二硫代二氨基丙酸
另见“膀胱”
《漢語大詞典》:国际主义(國際主義)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从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团结的观点。它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在马列主义的原则基础上联合起来,紧密团结,互相支援,一切以国际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把本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本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
《國語辭典》:和稀泥  拼音:huò xī ní
北平方言。将稀烂的泥巴搅和在一起。多用来指不分青红皂白,毫无原则地为人调解或处理纷争。如:「本指望他评断是非,谁知他竟和稀泥地乱搞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