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至道  拼音:zhì dào
1.大道,至善至美之道。《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选。韦曜。博弈论》:「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
2.宋朝太宗的年号(西元995~997)。
《國語辭典》:儒术(儒術)  拼音:rú shù
儒家的学术思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
《國語辭典》:宪章(憲章)  拼音:xiàn zhāng
1.法度典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诏赐邓禹,称司徒为尧,敕责侯霸,称黄钺一下:若斯之类,实乖宪章。」《新唐书。卷九八。马周传。赞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
2.遵守法制。《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國語辭典》:姑息  拼音:gū xí
1.过于宽容、放纵。《儒林外史》第八回:「人家请先生的,开口就说要严;老夫姑息的紧,所以不曾著他去从时下先生。」
2.苟且偷安。《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申纳诸儒,而亲其忠正,绝其姑息。」
《漢語大詞典》:随波(隨波)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國語辭典》:定论(定論)  拼音:dìng lùn
确切不变的论断。《荀子。王制》:「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这个朝野自有定论,老先生也不必过谦了。」
《國語辭典》:同道  拼音:tóng dào
1.思想、观念相同。《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回同道。」汉。王充《论衡。齐世》:「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2.志趣相同。唐。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诗:「平生颇同道,相见日相亲。」宋。欧阳修〈朋党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3.同一行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你两家同道中又是对手,正好做一对儿夫妻。」
4.同路。如:「那天我和他同道回家。」
《國語辭典》:修道  拼音:xiū dào
1.修习道德学问。《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宗教信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将教义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
《國語辭典》:常法  拼音:cháng fǎ
1.固定不变的法律或通则。《左传。文公六年》:「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2.长远的打算。《醒世恒言。卷五。大树坡义虎送亲》:「女儿年纪长成了,把他担误,不是个常法。」
《漢語大詞典》:大防
(1).大堤。周礼·考工记·匠人:“凡为防,广与崇方,其閷参分去一,大防外閷。”尔雅·释丘:“坟,大防。” 郭璞 注:“谓堤。”新唐书·李适之传:“ 玄宗 患 穀 洛 岁暴耗徭力,詔 适之 以禁钱作三大防,曰 上阳 、 积翠 、 月陂 ,自是水不能患。”
(2).谓重要的、原则性的界限。 宋 欧阳修 《辨左氏》:“夫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其文为制度,皆因民以为节,而为之大防而已。”明史·范辂传:“臣以为尊无二上,凡不称臣者,皆不宜具朝服,以严大防。”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
(3).山名。即 大房山 。参见“ 大房 ”。
《國語辭典》:大房  拼音:dà fáng
1.家族的长房。《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都是太夫人的地葬得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
2.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渐渐大房改换小房,赁得两三间房子。」
3.古祭器,玉饰的俎。《诗经。鲁颂。閟宫》:「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國語辭典》:教令  拼音:jiào lìng
一国元首所颁布的条例。《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汉书。卷四。文帝纪》:「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
《國語辭典》:游行(遊行)  拼音:yóu xíng
1.遨游、漫游。《老残游记》第七回:「军务渐平,他也无心恋栈,遂回家乡种了几亩田,聊以度日,閒暇无事,在这齐豫两省随便游行。」
2.群众为表达心意或达成特定目的,成群结队在街上行走示意的行为,称为「游行」。如:「花车游行」、「示威游行」。
《漢語大詞典》:三至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漢語大詞典》:苟求
任意求得;无原则地求取。《后汉书·朱浮传》:“有司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 唐 杜甫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诗:“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七:“奢而妄取苟求,志气卑辱。”
《漢語大詞典》:公执(公執)
(1).指可为公证的凭据。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神口开:“ 唐 大中 初,有 任士元 与 宇文错 争田,俱无公执,虽经检勘,难定是非。”
(2).谓公正而坚持原则。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 刘后 垂帘听政, 利用 ( 曹利用 )自以亲承顾托,庶事公执。时中官依 刘氏 之势,多求徼幸, 利用 屡抑其请,由是谗嫉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