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厘金(釐金)
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漢語大詞典》:厘金局(釐金局)
亦称“ 釐捐局 ”。 征收厘金的机关。又名厘局。《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 贵州省 设釐金局二十五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 同治 ﹞十年, 直隶省 天津府 ,改捐输义馆为 天津 釐捐局,抽收百货釐金。”《文明小史》第九回:“有的因为手中提的礼包分量过重,有的因为篮中所买的菜过多了些,按照釐捐局颁下来的新章,都要捐过,方许过去。” 沈从文 《边城》二:“地方还有个釐金局。”亦省作“ 釐局 ”。《清史稿·食货志六》:“是年( 咸丰 三年) 苏 常 叠陷,丁、漕无收,乃设釐局於 上海 ,藉资接济。” 钱仲联 《黄公度先生年谱》:“ 粤 西故瘠地,南征军餉,皆挹注於 南 ( 南寧 )梧( 梧州 )两釐局。”参见“ 釐捐 ”。
《漢語大詞典》:酒厘(酒釐)
对酒类征收的厘金。《清会典事例·户部·直省厘局》:“ 光绪 十一年奏准, 陕西省 岐山 、 郿县 、 蒲城 、 韩城 四卡, 岐山 专收酒釐, 郿县 於酒釐外,兼收百货土釐。”参见“ 厘金 ”。
《漢語大詞典》:厘金(釐金)
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漢語大詞典》:厘捐(釐捐)
即厘税。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1853年刑部侍郎 雷以諴 在 扬州 帮办军务,为筹措 江 北大营的军饷,在 仙女庙 等地创办厘捐。”
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在水陆要隘设立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清史稿·食货志六》:“釐金抽捐,创始 扬州 一隅,后遂推行全国。 咸丰 三年,刑部右侍郎 雷以諴 治军 扬州 ,始於 仙女庙 等镇创办釐捐。”《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国家不裁釐捐,这些弊病总不能除的。”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迨后天下多事,始创榷货抽釐之制,藉资军餉。釐捐最旺时,岁收二千万。”
又称厘金、厘金税。晚 清 实行的一种行商税。在水陆要隘设立关卡,征收过往商品百分之一的捐税,百分之一为厘,故名。《清史稿·食货志六》:“釐金抽捐,创始 扬州 一隅,后遂推行全国。 咸丰 三年,刑部右侍郎 雷以諴 治军 扬州 ,始於 仙女庙 等镇创办釐捐。”《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国家不裁釐捐,这些弊病总不能除的。”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迨后天下多事,始创榷货抽釐之制,藉资军餉。釐捐最旺时,岁收二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