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主君
(1).对一国之主的称呼。《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 汤 之説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唐 元结 《元谟》:“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説所闻,惟主君听之。’” 唐 李商隐 《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 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饗食以接宾。”
(3).对卿大夫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齐侯 使 高张 来唁公,称主君。” 杜预 注:“比公於大夫。”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 絺疵 云﹞某奉主人令,着我去请三家( 韩 、 魏 、 赵 )主君,来赴 兰臺 之宴。”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故 素 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5).对人的敬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王 ﹞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 秦 。今主君( 苏秦 )詔以 赵王 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司马贞 索隐:“礼,卿大夫称主。今嘉 苏子 合从诸侯,褒而美之,故称曰主。”
(6).道家谓根本。《参同契》上篇:“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袁仁林 注:“倡先首动,则迷失柔顺之轨;居后处静,乃得阳之主也。”
(2).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 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饗食以接宾。”
(3).对卿大夫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齐侯 使 高张 来唁公,称主君。” 杜预 注:“比公於大夫。”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 絺疵 云﹞某奉主人令,着我去请三家( 韩 、 魏 、 赵 )主君,来赴 兰臺 之宴。”
(4).对一家之主的称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故 素 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5).对人的敬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王 ﹞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 秦 。今主君( 苏秦 )詔以 赵王 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司马贞 索隐:“礼,卿大夫称主。今嘉 苏子 合从诸侯,褒而美之,故称曰主。”
(6).道家谓根本。《参同契》上篇:“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寥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 袁仁林 注:“倡先首动,则迷失柔顺之轨;居后处静,乃得阳之主也。”
《國語辭典》:内外(內外) 拼音: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2.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3.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或规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做太太的人,只该坐在房里,替你装围碟、剥果子、当家料理;那有个坐在厅上的?惹得人说你家没内外。」
4.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青州,约莫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2.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3.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或规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做太太的人,只该坐在房里,替你装围碟、剥果子、当家料理;那有个坐在厅上的?惹得人说你家没内外。」
4.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青州,约莫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