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2,分70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陀罗尼印三昧
路中大夫( 印 )
张卬( 印 淮阳王 )
僧印( 朱 )
僧印( 樊 )
印粲
僧印宗( 印 )
释南印( 张 )
僧海印
印崇粲
释安民(字 密印 朱 安民 )
释超信(字 海印 )
释楚明(号 宝印 张 宝印禅师 )
佛类词典(续上)
入法印三昧陀罗尼印三昧
其它辞典
印段(字 子石 )路中大夫( 印 )
张卬( 印 淮阳王 )
僧印( 朱 )
僧印( 樊 )
印粲
僧印宗( 印 )
释南印( 张 )
僧海印
印崇粲
释安民(字 密印 朱 安民 )
释超信(字 海印 )
释楚明(号 宝印 张 宝印禅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郑国人,字子石。大夫。郑伯宴请晋赵孟,赵孟请郑大夫赋诗。段赋《蟋蟀》,赵孟称善,谓为“保家之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人,失名,一说名印。齐孝王将闾之中大夫。一说路中是姓,为齐孝王大夫。吴楚乱时,胶西王、菑川王、济南王兵围齐胁孝王反。王派中大夫告于景帝。帝使告齐王坚守。三王之将劫持中大夫,至临菑城下,直言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遂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印。新莽末人。绿林军将领之一。地皇三年,与王凤、王匡等分兵北入南阳,称“新市兵”。次年归刘玄,封淮阳王。后与玄冲突,战月余,率所部归赤眉军,玄降,卬说谢禄缢杀之。一说,卬与王常、成丹入南郡,称“下江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寿春人。少沈厚。耐劳苦。弃家得度。从彭城昙度。受三论。又从庐山慧龙。受法华义。还京师止中兴寺。大明中。徵君何默。请印为法匠。以大阐讲席。听者七百馀人。印学虽博涉。而偏嗜法华。故捉麈尾者。凡二百五十二遍。永明元年没。寿六十五。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印。姓朱。寿春人。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初游彭城从昙度受三论。度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印禀味钻研穷其幽奥。后进往庐山。从慧龙咨受法华。龙亦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偏功构彻独表新异。于是东适京师止中兴寺。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宋大明中徵君何点招僧大集。请印为法匠。听者七百馀人。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印戒行清严禀性和穆。含恕安忍憙愠不彰。时仗气之徒。问论中间。或厝以嘲谑。印神彩夷然曾无外意。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齐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姓樊氏。金城榆中人。释玄高弟子。性腹清纯。意怀笃至。与之久处者。未当见慢忤之色。下接庸隶。必出矜爱之言。振恤贫喂。有求无逆。心道聪利。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省削身口。具持净律。尝在江陵。教一比丘受禅。颇有所得。印语之曰。上坐所学。应得异境。若得便能随愿往生。修之不已。果值异应。即以告印。印戒之曰。此法乃将来美事。然脱不幸大命应终。此僧欣然曰。由来愿生西方。得应之后。或有劝往兜率者。此僧嗟疑良久。至三更方决云。定向兜率。言意就卧。同学起看。命已逝矣。印昼夜诵经礼忏无癈。后还长安大寺。年六十馀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713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印。通经典,精《涅槃经》。高宗咸亨间从蕲春东山弘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遇慧能禅师,后还乡里。有《心要集》。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吴郡印氏。母镏始娠。其邻人咸梦。一端雅沙门。徐步入其舍。镏亦自梦。或求为其子。陈让再三不止。他夕父又梦。有童子跪授旃檀香木于镏氏者。于是镏氏。食遇荤。膻辄厌弃。逮生宗即使事佛。无靳惜意。稍长依宿德习经论。尤精涅槃。咸亨元年。阐导京辇盛甚。上元中诏入居大爱敬寺。辞不赴。乃就蕲之东山。咨受忍大师禅法。复尝于番禺。与慧能禅师问答。深明心要。久之还乡里。会刺史王胄。请置戒坛。度人可千数。因诏江东诸寺院。置坛度人如之。后诏入内。造慈氏大像。著心要集。纂三教文意之表明佛法者。先天二年二月二十日终。年八十七。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印宗。姓印氏。吴郡人也。母刘氏始娠。邻家咸见一沙门端雅徐步入印舍。白刘曰愿为子焉。母梦同此。再三陈让不克。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跪授付刘。刘顿厌荤膻。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及生而长。从师诵通经典。末最精讲者涅槃经。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上元中敕入大爱敬寺居。辞不赴请。于蕲春东山忍大师咨受禅法。复于番禺遇慧能禅师。问答之间深诣玄理还乡地。刺史王胄礼重殊伦。请置戒坛。命宗度人。可数千百。续敕召入内。乃造慈氏大像。所著心要集。起梁至唐。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又奉敕江东诸寺院天柱报恩各置戒坛度人。又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重结集之。手笔逾高著述流布。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终。嘱循轮王法葬之。年八十七。会稽王师乾立塔铭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张氏。出家受具。游学深得曹溪之旨。然无以为證。净众寺会师曰。落机之锦。濯以增妍。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独以为然。乃由江陵入蜀。庵于蜀江之南壖以勖众。而寺宇崇成。额名宝应。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镏。辟易额为元和圣寿。长庆初入灭。塔葬其寺中。弟子义俛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初讲《楞严经》于成都,后师事圆悟于昭觉、夹山,未几开法建康保宁,迁华藏。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二首。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府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指。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尔元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尔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尔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密印。嘉定朱氏子也。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楞严。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入还辨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待某说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里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是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于。于是罢讲侍圆悟。因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你问我。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后示疾于本山。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讳安民。字密印。有异表。声若洪钟。心契圆悟之机。圆悟举民首众。曰。休誇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盖民初开讲于成都。雅称楞严独步。因访友过昭觉。适圆悟小参。举赵州拈南阳三唤侍者话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未成。文彩已彰。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疑之。次日拟行。踌躇未决。其友谓民曰。君既匡徒领众。文彩日彰。倘有从上道理。消不去处。直与堂头和尚。坐而商略。何不可耶。顾而蕴结胸次。无乃病乎。民唯唯。遂告香入室。圆悟徐举楞严。徵其心之所在。民多呈义解。悟笑曰。座主他日入地狱。莫怨老僧不道。民愕然折节。胡跪求说前旨。悟又笑曰。文彩已彰。民俯首出。而叹曰。禅门委有长处。叶公之龙不足贵也。即散讲依栖焉。一日白圆悟曰。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寻常拈椎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下喝敲床时。岂不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唾之曰。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民于此信入。复请曰。古帆未挂时如何。悟曰。庭前柏树子。民积滞顿豁。踊跃趋出曰。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于是民之美誉溢丛林。佛鉴闻而笑曰。何日吹到蒋山门下。别有商量在。民后谒鉴。鉴问曰。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向你说么。对曰。合取狗口。鉴变色震声曰。不是者个道理。曰。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鉴曰。佛果若不为你说。我为你说。曰。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鉴呵呵大笑。以殊礼延之。民遂开法保宁。而建康缁素。强民至华藏。升座以篆钥委之。座下各趋而去。民知中计。叹曰。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子扑。是时海内宗风大盛。丛林最小者。千指聚集。民独严持风裁榻。无杂宾春㸑之役。常躬为之。至法鼓鸣时。龙蛇竞势。民不禁也。示众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山僧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又从华藏退居。故里之中峰。乃以圆悟白拂。付之宝印。会圆悟归蜀。民遣印省之。悟问曰。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一众改观。而民公之望益重。民竟无疾。终于本山。阇维。心舌不坏。舍利无数。细民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初至成都,讲《棱严》有声于时。闻圆悟居昭觉,因造焉。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那里是文彩已彰处?’”民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对曰:“《棱严》。”悟曰:“《棱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民多呈义解,悟皆不肯。民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偶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悟厉声曰:“文彩已彰。”民闻悦然,自谓至矣。悟示钳锤,罔措。一日,白悟:“请弗举话,我自说之。”悟曰:“诺。”民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悟笑曰:“你原来在这裹作活计。”民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民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出蜀,居夹山,民从行。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民闻未领,遂求决,悟曰:“请试问之。”民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民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悟笑曰:“奈这汉何?”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棱严》,按下云头彻底参。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宏圆悟之道。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丛生,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超信。字海印。桂府人也。亦琅琊之嗣。住苏州定慧寺。倡道多年。望重一时。年八十馀。平日受朱防禦家供养。屡至其宅。一日朱问曰。和尚后世能来弟子家托生否。师微笑颔之。及归寺得疾。数日而化。其日。朱家生一女子。圆照本禅师。时住瑞光。闻其事往访之。方出月抱出。见而一笑。圆照唤云。海印。你错了也。女子哭数声化去。有百丈野狐颂。并老僧诗。盛为丛林传诵。莹仲温。谓信为明眼宗匠云。
入法印三昧
【三藏法数】
谓如人入国,有印得入,无印则不得入;菩萨住是三昧,即能入于诸法实相,是名入法印三昧。
谓如人入国,有印得入,无印则不得入;菩萨住是三昧,即能入于诸法实相,是名入法印三昧。
陀罗尼印三昧
【三藏法数】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是名陀罗尼印三昧。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是名陀罗尼印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