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印刷电路(印刷电路)  拼音:yìn shuā diàn lù
一种电路形态。利用印刷技术在塑胶或陶瓷板的面上印刷导线或被动元件而成。也称为「厚膜电路」。
《国语辞典》:印欧民族(印欧民族)  拼音:yìn ōu mín zú
史前时代分布在印度、伊朗、小亚细亚和中亚以及欧洲各地的民族。因为这些民族在当时都使用印欧语言,故称为「印欧民族」。
《国语辞典》:印第安人  拼音:yìn dì ān rén
美洲早期人种之一。大多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打仗或举行仪式时,常在身上涂抹红色的颜料,以农猎为生,各有不同的语言及生活方式。
《国语辞典》:印度半岛(印度半岛)  拼音:yìn dù bàn dǎo
Indian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大陆南部,介于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之间,为世界第二大半岛。
《国语辞典》:印度法系  拼音:yìn dù fǎ xì
世界主要法系之一。以婆罗门法的马努法典为最古老,又采用佛教的达摩法典,行于西元前二百年至西元一千年间,注重阶级制度,将国民分为僧侣、武士、庶民、奴隶四等。
《国语辞典》:印度黄檀(印度黄檀)  拼音:yìn dù huáng tán
植物名。豆科黄檀属,大乔木。树皮灰黄色,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三至五枚,倒卵形或菱状圆形,先端短突尖。聚伞状圆锥花序,三、四月开黄白色花,花冠蝶形。荚果薄舌形,不开裂,内藏种子一至三粒。材质坚硬致密,枕木、雕刻、家具等优良用材,亦可供作药用。
《国语辞典》:印度哲学(印度哲学)  拼音:yìn dù zhé xué
以灵魂、业和解脱为基本概念,探讨各种哲学问题的学问。有各种不同的派别,各派别都以「经」的形式对其理论加以系统,将哲学教义变为易记的格言、公式或规则。主要内容是要透过宗教的实践,以求得从业和轮回世界的解脱,对改变现实社会的观念并不重视。
《国语辞典》:印度支那  拼音:yìn dù zhī nà
Indochina
中南半岛的旧称。参见「中南半岛」条。
《国语辞典》:印光大师(印光大师)  拼音:yìn guāng dà shī
人名。(西元1861~1940)近代佛教高僧,陕西合阳人,俗姓赵,二十一岁出家。历任终南、红螺、普陀诸山,嗣在苏州创建灵岩净宗道场。教人以伦常为基础,念佛生西为归宿,崇仰而皈依者,数十万人。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国语辞典》:印花税票(印花税票)  拼音:yìn huā shuì piào
由政府出售,贴在各种发票、契约、簿据、凭證等上面,用以表示已缴纳印花税的證券。简称为「印花」。
《国语辞典》:印加帝国(印加帝国)  拼音:yìn jiā dì guó
Inca Empire
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间,印加人在秘鲁所建的帝国。印加本为地区名,其王也称为「印加」,在古代南美诸国中,文化最高,后为西班牙所灭。其地即相当于今秘鲁、智利、玻利维亚三国所在地。
《国语辞典》:印加文明  拼音:yìn jiā wén míng
南美安迪斯山脉地区的古代文明。其全盛时期约在西元一千四百年左右,宗教信仰为自然崇拜,祭祀时以人为牺牲。已有雄伟的宫殿、庙宇、城市等建筑物。
《国语辞典》:印鉴鉴定(印鉴鉴定)  拼音:yìn jiàn jiàn dìng
为證明出具文书者确为本人,所作的鉴定公印及私章的过程。为法院、银行及个人的要务。也称为「印章鉴定」。
《国语辞典》:印欧语系(印欧语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等语族。印欧语言本属同一语系,有共用的基本词汇及共同语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种语言。
《国语辞典》:穿带印(穿带印)  拼音:chuān dài yìn
一种两面都刻有印文,左右有孔可拴纽带的印章。通常一面刻名字,另一面刻字号、吉语或画像。汉魏时代较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