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李彦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后梁太祖开平中,岐王李茂贞署为保大节度使,三年,为梁军所败,弃城奔凤翔。
王栖霞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3 【介绍】: 五代时齐鲁人,字元隐,一名敬真。七岁以神童及第。唐天祐时南渡,从道士聂师道传道法。李昪辅吴,召之,馆于元真观。昪建南唐,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栖霞一名敬真。字元隐。七岁以神童及第。天祐时避乱南渡为道士。徐知诰辅吴。召至金陵。馆于元观馆。升元初加金印紫绶。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年六十二。
王小波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 【介绍】: 又作王小皤、王小博。北宋永康军青城人。茶贩出身。太宗淳化四年春,率旁户、茶农等百余人起事,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的口号,攻占青城、彭山等县,严惩贪官,赈济贫民,响应者万余人。后在江原县与官军激战,被宋将张𤣱射伤,仍奋勇杀死张𤣱,亦因伤重阵亡。
王博文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3—1038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仲明。善为文,年十六应举,作回文诗百篇,人称“王回文”。后赐进士第。历知濠州、真州、海州。徙知密州,奏请岁饥弛盐禁,候岁丰乃复。除殿中侍御史,按劾朱能《乾祐天书》案,唯治首恶,胁从者皆得减论。官终同知枢密院事。
全宋文·卷二七九
王博文(九七三——一○三八),字仲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幼善属文,太宗朝试中书,赐进士第。擢知濠州、真州,权江淮制置司事,改监察御史、梓州路转运使。迁尚书兵部员外郎、三司户部副使,再迁户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判吏部流内铨,权发遣三司使事,历知开封府、大名府。宝元元年同知枢密院事,踰月而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二九一有传。
朱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化三年(992)任判大理寺。景德三年(1006)任滑州知州。大中祥符七年(1014)任筠州知州。
陈彦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景德二年(1005)任汀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
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时累封鲁国公。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见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张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十年明道元年(1032)任陕西路转运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2—1060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梅询从子。初以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以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荐,授国子监直讲,累迁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载记》、《毛诗小传》等。
词学图录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祐三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为诗提倡"平淡",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为宋诗"开山祖师"。曾注《孙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词见《能改斋漫录》。
全宋文·卷五九二
梅尧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询荫为桐城主簿,调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繇是知名于时。景祐元年,自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宝元二年,知襄城县。庆历元年,监湖州税;五年,为许昌签书判官;八年,为签书镇安军节度判官。皇祐四年监永济仓。大臣屡谏宜在馆阁,嘉祐元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五年,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注《孙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见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97 【介绍】: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全宋诗
文彦博(一○○六~一○九七),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历御史、转运副使、知州判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平章军国事,拜太师,封潞国公。哲宗绍圣四年卒,年九十二。徽宗崇宁间预党籍,后追复太师,谥忠烈。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馀年。著有《潞公集》四十卷。《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文彦博诗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阳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为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锡畴、瞿熙邦校本(简称季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补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从《施注苏诗》、《舆地纪胜》等辑得集外诗九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四一
文彦博(一○○六——一○九七),字宽夬,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进士。历殿中侍御史、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擢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益州,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罢,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皊三年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英宗朝入为枢密使。熙宁中因极论新法之害,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寻以太师致仕。元祐初平章军国重事,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四年卒,年九十二。逮事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五十年。有《文潞公文集》四十卷(存)。《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七七
康济,自号博阳山遗民,仁宗时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虞大博,仁宗时常州(今江苏常州)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一八)。
古世淳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84 【介绍】: 宋金水人,字太素。少时得隐者传丹诀、素书,以道术行医,恤孤赒急,人称医博。尝著《禅颂》千余首,又述《五运六气图》、《六十年气候诀》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