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博学(博學)  拼音:bó xué
1.广泛的学习。《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2.学识丰富广博。如:「博学之士」。《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足见先生博学。」
《国语辞典》:博学篇(博学篇)  拼音:bó xué piān
书名。出于秦太史令胡毋敬之手,是秦并吞六国后为统一文字所作的字书,保留通行的文字,而省改各地方的异文。字体为秦代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国语辞典》:高才博学(高才博学)  拼音:gāo cái bó xué
才能高超,学识渊博。《周书。卷七。宣帝纪》:「八日,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也作「高才大学」、「高才硕学」。
《国语辞典》: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kē
一种科举考试制科。用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参见「博学宏辞科」条。
《国语辞典》:博学宏辞科(博学宏辞科)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kē
一种科举考试制科。唐开元十九年开博学宏辞科,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的人。宋南渡后,亦设有此科。至清乾隆时,因避帝讳(乾隆名宏),改称为「博学鸿辞科」。《文献通考。卷三三。选举考六》:「博学宏辞科:绍兴三年立此科。凡十二题,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于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一古一今。试人先投所业三卷,朝廷降付学士院,考其能者召试。」也作「博学宏词」、「博学宏词科」。
《国语辞典》:博学洽闻(博学洽闻)  拼音:bó xué qià wén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晋书。卷三九。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也作「博学多闻」。
《国语辞典》:博学多闻(博学多闻)  拼音:bó xué duō wén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淮南子。本经》:「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晋书。卷八二。王隐传》:「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也作「博学洽闻」。
《國語辭典》:博学多才(博學多才)  拼音:bó xué duō cái
学识广博,才艺多方。《晋书。卷五二。列传。郤诜》:「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
《國語辭典》:博学宏词(博學宏詞)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一种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的科举考试制科。参见「博学宏辞科」条。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漢語大詞典》:博学鸿词(博學鴻詞)
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 、 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 清 薛福成 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 博学宏词 ”。
分類:康熙乾隆
《國語辭典》:博学宏词(博學宏詞)  拼音:bó xué hóng cí
一种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的科举考试制科。参见「博学宏辞科」条。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國語辭典》:博学鸿儒(博學鴻儒)  拼音:bó xué hóng rú
学问丰富、见识广博的读书人。明。林希元〈送虚江俞君擢广东都阃序〉:「一百七十年来,博学鸿儒或间世而出,求其运筹决胜、攻城斩将如开国诸臣,何其希阔寂寥也。」《江南通志。卷首二之一》:「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
《漢語大詞典》:博学鸿词(博學鴻詞)
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 、 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 清 薛福成 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 博学宏词 ”。
分類:康熙乾隆
《國語辭典》:金匮(金匱)  拼音:jīn guì
金制的藏书匮,比喻缜密之意。《汉书。卷四九。晁错传》:「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唐。刘禹锡〈送分司陈郎中祇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重修东观帝王书,常时载笔窥金匮。」
《漢語大詞典》:积学(積學)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漢語大詞典》:硕学(碩學)
(1).博学;学问渊博。后汉书·儒林传论:“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下:“ 班固 硕学,尚云赞颂相似; 陆机 鉤深,犹称碑赋如一。”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 欧阳文忠公 脩 鸿文硕学,宗工大儒。”
(2).指博学的人。西京杂记卷一:“ 成子 ( 弘成子 )后病,吐出此石,以授 充宗 ( 五鹿充宗 ), 充宗 又为硕学也。”宋书·百官志下:“ 汉东京 图籍在 东观 ,故使名儒硕学,著作 东观 ,撰述国史。”明史·儒林传序:“制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 梁启超 《译印政治小说序》:“在昔 欧洲 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歷,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於小説。”
《漢語大詞典》:赡学(贍學)
(1).博学。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鉅生大年,赡学渊闻。” 唐 澄观 《〈华严经〉疏钞悬谈》卷二五:“博文赡学,通诵一亿偈经。”
(2).资助办学。 宋 洪适 《荆门军奏便民五事状》:“缘本军并无承平案牘,即不见得旧管赡学钱粮之数,兼并无寺观絶产可充赡学。” 叶德辉 《书林清话·元时官刻书由下陈请》:“ 元 时官刻之书,多由中书省行 江 浙 等路有钱粮学校赡学田款内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