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85,分166页显示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8  59  60  6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吕祖谦(伯恭 世称 东莱先生 别称 东南三贤 成、忠亮 )
徐本中(岁寒居士 )
李大正(正之 )
史弥大(方叔 )
王卿月(清叔 醒庵、醒斋、星斋、星庵 )
王希吕(仲行、仲衡 )
郭应龙(承云 )
谢深甫(子肃 鲁国公、申国公、信王 惠正 )
郑汝谐(舜举 东谷居士 )
完颜襄( 南阳郡王 武昭 )
赵汝愚(子直 忠定 周王 )
韩南杞
胡南逢
黄维之(叔张 竹坡居士 )
释志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1181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吕大器子。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编纂刊行《皇朝文鉴》。博学多识,与朱熹、张栻等友善,讲索益精,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先声。卒谥成,改谥忠亮。有《东莱吕太史集》、《历代制度详说》等。
全宋诗
吕祖谦(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学教授。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添差严州教授。六年,召为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主管台州崇道观。二年,参与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三年,召为秘书郎,兼职如前。重修《徽宗实录》成,迁著作佐郎。先是奉诏编类《皇朝文海》,六年,书成,赐名《皇朝文鉴》,除直秘阁,主管武夷山冲佑观。八年,卒,年四十五。著有《东莱吕太史文集》十五卷、别集十六卷、外集五卷等,并辑有《近思录》。事见《东莱集附录》卷一《年谱》,《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吕祖谦诗,以宋嘉泰四年吕乔年刻、元明递修本《东莱吕太史文集》为底本。校以清胡凤丹辑《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清胡宗楙辑《续金华丛书》本(简称续金华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本),编为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五八六七
吕祖谦(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字伯恭,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秘书郎、著作郎。淳熙八年卒,年四十五,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徵博取,一时卓荦之士皆归心,人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栻齐名,号东南三贤。著述数十种,主要传世之作有《书说》三十五卷、《左氏传说》《续说》三十二卷、《左氏博议》二十五卷、《历代制度详说》十五卷、《丽泽论说集录》十卷、《诗律武库》三十卷、《东莱吕太史文集》《别集》《外集》三十六卷等。
徐本中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徐本中,出身武官之家。与曾觌善,觌贵幸,荐于孝宗,由小使臣积阶至刺史、知閤门事。换文资为右文殿修撰、枢密都承旨。淳熙元年以集英殿修撰除浙西提刑;三年,改除江东转运副使。六年,知秀州,以失举谪饶州居住;次年复起为江东运副。奉祠归,自号岁寒居士。见《宋史》卷五八七《曾觌传》,《吴郡志》卷七,《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姑苏志》卷三一。
李大正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三八二
李大正,字正之,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中历遂昌尉、会稽令。淳熙中知南安军。八年末,除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迁利州路提刑,都大主管四川茶马。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六七、食货一四之四三、兵二三之一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六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五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方叔。史浩长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累官礼部侍郎。浩在相位,弥大劝其引退,浩主和,弥大主战守,父子异议。卒谥献文。有《衍极朴语》。
全宋诗
史弥大,字方叔,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浩长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为校书郎。三年,除秘书丞。四年,为浙西提举(《南宋馆阁录》卷七、八)。九年,为宗正少卿兼太子侍讲。十二年,权礼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兼太子侍读(《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三三)。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三九四
史弥大,字方叔,史浩长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乾道五年举进士第,七年自左宣教郎召试馆职。初官秘书丞,淳熙中为宗正少卿、太子侍讲,累官至礼部侍郎。浩在相位,弥大劝其引退;浩主和,弥大主战守。著有《衍极》、《朴议》。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三三、职官六二之二六、选举三一之二三,《南宋书》卷三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192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徙台州,字清叔,号醒庵,一作醒斋。孝宗乾道五年进士。历权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论事不避权贵。累官至太府卿,为金国生辰使,行至扬州而卒。性警敏强记,通晓古今事,多才艺。尝从邵雍后人传其《》学。考辨古物、染翰丹青,皆造其妙。
全宋诗
王卿月(一一三八~一一九二),字清叔,号星斋,又号星庵,世居开封,曾祖徙居台州,遂为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温州乐清尉。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四年,知庐州,改湖南转运副使。十五年,为利州路提刑。光宗绍熙三年以吏部尚书为金国生辰使,行次扬州病卒,年五十五。事见《攻愧集》卷一○二《太府卿王公墓志铭》、《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六一一八
王卿月(一一三八——一一九二),字清叔,号醒庵,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博学多艺。乾道五年登进士第,调乐清县尉。七年召对称旨,除宗正寺主簿,迁太府丞、秘书郎、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出知庐州,徙荆湖南路转运副使,历知静江、襄阳府。淳熙末为利州路提刑,改知泸州。绍熙三年假吏部尚书,为金国生辰使,擢太府卿。七月行次扬州,病卒,年五十五。有遗稿三十卷,藏于家。见楼钥《太府卿王公墓志铭》(《攻愧集》卷一○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宿州人,字仲行,一作仲衡。孝宗乾道五年进士。为右正言,劾佞臣张说,声闻于遐迩。出知庐州,修葺城守,安集流散,兵民赖之。累官吏部尚书,求去,以端明殿学士知绍兴府,寻以言者落职。生性刚劲,居官廉洁,罢官后至赁僧舍以居。
全宋诗
王希吕,字仲行,宿州(今属安徽)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六年,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以劾张说,责授宫观。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知庐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九),加江西转运副使。五年,中书舍人兼修玉牒官,迁侍讲、给事中(同上书职官六之七○)。累迁吏部尚书兼侍读(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九)。九年,出知绍兴府。十三年,知平江府(《吴郡志》卷一一)。十四年,由知太平州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四七)。《宋史》卷三八八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三
王希吕,字仲行,宿州(今安徽宿州)人,南渡后寓居嘉兴府。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除右正言。以劾权臣张说,责远小监当。起知庐州。淳熙二年除吏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复知庐州兼安抚使,加江西转运副使。五年,召为中书舍人、给事中,转兵部尚书,改吏部。八年,出知绍兴府,以言者罢职奉祠。后以疾卒于家。尝预修《四朝国史》,成书三百五十卷,淳熙七年进呈。见《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咸淳临安志》卷九二,《嘉泰会稽志》卷二,《南宋制抚年表》卷上,《宋史》卷三八八有传。
郭应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新淦人,字承云。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官南丰令,知建康军,仕至湖南安抚司参议。诗词高古。尝作《书史素臣》,集句三百余首,为人传诵。家居授徒,登科仕者甚众。
全宋文·卷六六四九
郭应龙,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庆元间为南安军学教授。尝知建昌军。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三八,隆庆《临江府志》卷一○,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临海人,字子肃。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历知青田县,迁大理丞。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讲行救荒条目,全活甚多。宁宗庆元二年,累官参知政事,五年拜右丞相,封鲁国公。时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道学,深甫斥为狂妄。以少傅致仕。卒谥惠正。
全宋诗
谢深甫(一一三九~一二○四),字子肃,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景之子。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历嵊县尉、昆山丞、知青田县。召对称旨,除藉田令,提举江东常平。光宗即位,为贺金国生辰使。绍熙元年(一一九○),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二年,知临安府;三年,兼详定敕令官;四年,兼给事中。宁宗即位,知建康府。召为御史中丞兼侍读。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为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六年,拜右丞相。嘉泰三年(一二○三),出判建康府(《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年卒,年六十六。事见明谢敏行《东山志》卷一七《谢公墓志铭》。《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全宋文·卷六二六六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乾道二年登进士第。累迁大理丞。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全活者甚众。绍熙改元,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二年知临安府,三年除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四年兼给事中。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知建康府,擢御史中丞。庆元元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迁参知政事,再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六年,拜右丞相,封申国公,进岐国公,改封鲁国公,以少傅致仕,卒。后其孙女为理宗后,追封信王,易封卫、鲁王,谥惠正。编有《嘉泰条法事类》八十卷。《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青田人,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高宗绍兴中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徽猷阁待制。有《东谷易翼传》、《论语意源》、《东谷集》。
全宋诗
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青田(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为两浙转运判官(《嘉泰会稽志》卷二)。累迁吏部侍郎,致仕。有《易翼传》二卷。事见清康熙《青田县志》卷九、一○。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四一○
郑汝谐,字舜举,号东谷居士,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绍兴时中教官科,淳熙中历知盱眙军、信州,召为考工员外郎。十四年,除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光宗朝历大理少卿、宗正少卿,除右文殿修撰、知池州。官终徽猷阁待制、吏部侍郎。著有《易翼传》二卷(存)、《论语意源》四卷(存)、《东谷集》。见楼钥《攻愧集》卷三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宋史》卷四一○《沈焕传》、卷四三六《陈亮传》,《宋诗纪事》卷四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1202 【介绍】: 金宗室,本名唵。才武过人。年十八袭世爵。世宗大定间,以万户从破移剌窝斡,又败宋师于清流关。累拜平章政事,进右丞相,章宗初,议禁僧道蓄奴婢。由是二税户多为良人。进封南阳郡王,拜司空。屡次出击鞑靼诸部,并筑北方界壕。在朝二十年,用人各得所长,为当世名将相。卒谥武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0—1196 【介绍】: 宋宗室,居饶州馀干,字子直。赵善应子。孝宗乾道二年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历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讲、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职。光宗绍熙二年,召为吏部尚书。四年,迁知枢密院事。五年,与韩侂胄等定议,立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拜右丞相,命朱熹待制经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未几,和韩侂胄有隙。宁宗庆元元年,罢相出知福州。侂胄党仍诬贬不已,再谪永州安置。至衡州疾作,为守臣所窘,暴死。后谥忠定。有诗文集和《太祖实录举要》、《国朝诸臣奏议》。
全宋诗
赵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饶州馀干(今江西馀干西北)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八年,知信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寻除江西转运判官。入为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讲。九年,出为福建路安抚使兼知福州,迁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召为吏部尚书。四年,迁知枢密院事。五年,孝宗卒,光宗以疾不能执丧,与外戚韩侂胄拥立宁宗,拜右丞相。在相位仅半年,即遭韩排挤出知福州,寻谪永州安置,至衡州暴卒,年五十七。谥忠定。有诗文集十五卷,已佚。编《国朝诸臣奏议》一百五十卷,传世。事见清道光《馀干县志》卷二一《忠定赵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二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六一八五
赵汝愚(一一四○——一一九六),字子直,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侨居饶州馀干(今江西馀干)。宗室,善应子。乾道二年擢进士第一,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著作郎。历知信州、台州,除江西转运判官。入为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讲,迁秘书少监权给事中,权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进直学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绍熙二年召为吏部尚书。四年知枢密院事。奉嘉王即皇帝位,进右丞相。因韩侂胄排挤,责宁远军节度副使,庆元二年至衡州卒,年五十七。后谥忠定,封周王。著作有《太祖实录》、《国朝诸臣奏议》(存)及诗文集十五卷。见刘光祖《宋丞相忠定赵公墓志铭》(道光《馀干县志》卷二一),《宋史》卷三九二本传。
韩南杞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八
韩南杞,淳熙中为迪功郎、潼川府射洪县主簿。见《蜀中名胜记》卷二九。
胡南逢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淳熙七年(1180)任湖州知州,十二月到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永春人,初名伟,字叔张,号竹坡居士。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迁国子监簿,进《太祖政要论》。孝宗时除大理丞。时诸卿奏狱空,维之以所隶有狱事未竟,不书名。求补外,出知邵武军,历江西提学,皆有政声。尝与朱熹论学。卒年七十九。有《竹坡居士集》。
全宋诗
黄维之,字叔张,号竹坡居士。永春(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除太学录,迁国子监簿。除大理丞。知邵武军。后历江西提学。卒年七十九。有《竹坡居士集》,已佚。事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二。
全宋文·卷四九六二
黄维之,初名伟,以字行,后更字叔张,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弱冠入太学,屡试占首。绍兴二十七年第进士,除太学录,迁国子监主簿。孝宗时,除大理寺丞。出知邵武军。光宗绍熙初,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寻以「任情蔑法」论罢。晚号竹坡居士。养闲十年,手不释卷,尝与朱熹论学。卒年七十九。著《太祖政要》十卷,有《竹坡居士集》。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二,《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六之九、职官七三之二、七三之三,《宋史·艺文志》二,《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四。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二
志南,淳熙中住天台山。见所撰《三隐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