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杨卓霖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7 【介绍】: 清末湖南醴陵人,一名恢,字公仆。早年投军。光绪二十六年曾参与抵抗八国联军。因恨清廷腐败,联络会党,筹划起义。先后入南京将弁学堂、日本铁道学校学习。三十一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回国,拟联络会党响应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到扬州,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牺牲。
李光卓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光卓,广西省桂林府永福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2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刘庭燝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庭燝(1851年—1904年),字景星,号卓园。江苏省常州府靖江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8名。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清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此外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
全台诗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等。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文精舍、京师金台书院讲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师大学堂。教学之馀,由他人口译,他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或言共二百馀种),世称「林译小说」,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最为著名。平生著述丰富,与古文相关者如《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文法讲义》……等数十种;诗作如《闽中新乐府》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内容激议时政,倡导改良,是其于1897年所出版的平生第一部著作,风行海内,王松《台阳诗话》特别予以介绍;外如画作《畏庐遗迹》、理论专著《春觉斋话论》,都为世人所赞誉。  林纾曾经二度来台,其一是在1867年时,从福州搭乘「华福保」轮船来台湾省父,其《畏庐琐记》提及此事,当时滞居淡水三载,曾拜访板桥林家;其二是在1878年时,奔其弟林炳耀之丧而来,此次亦在台约三年之久〖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页32-33。〗。然有关林氏寓台活动,目前缺乏文献,详情难稽。(黄美娥撰)
词学图录
林纾(1852-1924) 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主京师大学堂讲习,入民国任教北京大学。有《畏庐诗存》,并译西洋小说170余部。
卓孝复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卓孝复(1855年—1930年),原名凌云,字芝南,号毅斋,晚号巴园老人,福建闽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登进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官刑部主事,升任杭州府知府,兼浙江省发审局总办,又任浙江省巡警局总办、岳常丰道。子卓宣谋,媳聂其纯,亲家聂缉规。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卓臣,又字竹丞,家枚弟,艰于小试。光绪己亥,合江李紫璈大令宰江阴县试,正场拔第一。以葬亲,不与覆,李公嘉其孝行,赠诗有“难得锦标终不羡,王褒墓柏有馀哀”之句。是原名家槐,年,始补学官弟子员,已三十许矣,平生濡染家学,能诗文,工书法,与兄家枚同住南菁,一时有双丁二陆之目,年五十馀卒。
卓宝谋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卓宝谋,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2名。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10日,朝廷批准癸卯科进士靳志赴法国游学,王世澄、卓宝谋赴英国游学。
濮登青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濮登青字卓云,上海人。清末民初工程师。早年濮登青在上海汇英书院、天津北洋大学学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濮登青留赴美国学习铁路工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卒业,同年回国,任浙江铁路局技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濮登青任杭嘉铁路建筑总技师。宣统元年(1909年),获工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宣统二年(1910年)起,濮登青署理沪杭甬铁路总理,并兼任沪杭甬铁路总技师。民国三年(1914年)起,任沪杭甬铁路宁波区技师。濮登青还曾兼任中国技师会会长。
曲卓新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曲卓新,字荔斋,山东省宁海州(今烟台市牟平区)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绪朝末科同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试登第94名,殿试为三甲17名进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授内阁中书。宣统年间,派充咨议局筹办处参事。民国初年,曾任北洋政府山东省财政司司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3—1929 【介绍】: 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光绪十五年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首领,并称康梁。“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主讲长沙时务学堂。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二十四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辛亥革命后,初拥护袁世凯,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文学上曾倡导文体改良、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五四”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有《饮冰室合集》。
全台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经陈千秋引荐,拜康有为为师。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时,与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其后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鼓吹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达十四年(1898~1912)之久。宣统二年(1910)与林献堂相遇于日本横滨,建议台人效法爱尔兰放弃武力抗争,改采成立议会的方式争取岛民之权益。1911年访台两周,游台期间,留下诗八十九首,词十二首。1913年返回中国,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任职。1919年,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初,自欧洲考察返国后,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著有《清代学术概论》、《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全集》等。梁氏在台诗作,原拟刻曰《海桑吟》,惜无定本流传。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连横《台湾诗荟》十六号及十八号。(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投康有为门下。戊戌变法时,助康有为主持大局,世号"康梁"。政变起,流亡日本,继续宣传维新改良思想。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民国成立,归国加入共和党、进步党。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晚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其文号"新民体"。诗词为馀事,词无匠人气亦无脂粉气。有《饮冰室文集》,词在集中。
高曾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高曾(1881-1943) 字卓庵,号澹庵、佛子、大雄、觉佛、秋士等。江苏金山人。光绪二十九年与兄高旭、叔父高燮等组织民社,鼓吹反清。辛亥后,失望隐居。有《自怡轩诗钞》、《澹庵诗存》、《啸天庐词存》与杂剧多种。

人物简介

百度百科
茹欲立(1883~1972)字卓亭,笔名大无畏、皮生。陕西泾阳鲁桥(今属陕西三原)人。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大学堂,1905年入中国同盟会,1931年2月任南京政府审计部长。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检察长等职。茹之书法造诣颇高,“精研汉书事例,喜临玩碑版”,专攻魏碑,后攻楷书,功力深厚,列名《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传琨(1887-1961),字卓身,号子石,早年参加南社,曾在县城办《民声报》,晚年寓城西大悲庵。其病逝后,诗稿大都烧掉了。因而,其散落在民间的诗作就显得弥足珍贵。

人物简介

简介
原名万安,广东澄海人,后定居于东莞塘西镇。早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与彭湃等人组织赤心社。1924年毕业回国后,任海丰中学教导主任,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翌年随东征军到汕头,受周恩来委派,任揭阳县长。1926年冬,任漳州各属政治监察员,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四·一二”-政变后,被国民党 通缉,避居香港。同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参加邓演达创立的中华革命党,任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工农运动委员会委员。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后,任龙溪县县长。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率领闽南部分人民武装,进入闽南山区,坚持反蒋运动。1938年初,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抗战胜利后,他携眷回乡,创办苏北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人物简介

简介
黄清士(1914~1985),原名卓(一作“焯”),字孟超,号清盦。上海川沙城厢镇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拜夏敬观、沈恩孚为师,研修古文和诗词。曾参与《辞海》《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早年随伯父黄炎培纂修《川沙县志》,著有《元好问集注》《黄炎培诗选注》。1985年初,患肝癌辞世,生前遗嘱将遗体贡献医学事业,留诗谓:“已知吾身非我有,何须朽骨化寒灰。去来无迹衔泥燕,再为人间补寸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