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四门出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假令谓为摄事相而归于真性,亦唯以能依归于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为之事相即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为诸法,则诸法即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门,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由无差别之真性缘起,故所起之万法如其性,圆融相即,而事事无碍也。以一法一切法为体,以一切法一法为体。是曰无碍门。见起信论义记上。
(术语)一随相门,如前之体用别论体。二唯识门,如前之摄境从识体。三归性门,与前之摄相归性体相当。但彼不许真如随缘而成为诸法,故假令谓为摄事相而归于真性,亦唯以能依归于所依而已,其实不得谓有为之事相即为真如也。今立真如缘起,成为诸法,则诸法即为真如之体,如波即水。四无碍门,一切差别之事相,悉由无差别之真性缘起,故所起之万法如其性,圆融相即,而事事无碍也。以一法一切法为体,以一切法一法为体。是曰无碍门。见起信论义记上。
佛华严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华严三昧)
(术语)(参见:华严三昧)
初顿华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教为佛成道初所说之顿教,故曰初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术语)华严教为佛成道初所说之顿教,故曰初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贞元华严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之别称。唐贞元年中翻译,故有此名。
(经名)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之别称。唐贞元年中翻译,故有此名。
后分华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前分华严而言,天台家所谈,即谓佛成道三七日后,至鹿苑涅槃时,对一类顿大之机所说之华严法门也。法华玄义十所谓「华严时节长,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即能得入,即其义焉,」又谓「若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是也。
(术语)对于前分华严而言,天台家所谈,即谓佛成道三七日后,至鹿苑涅槃时,对一类顿大之机所说之华严法门也。法华玄义十所谓「华严时节长,昔小机未入,如聋如哑,今闻般若,即能得入,即其义焉,」又谓「若华严正隔小明大,于彼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是也。
华严
【佛学大辞典】
(流派)本为经名,又以名此经文为所依之宗派及其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万德譬如华,以如华之华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
(流派)本为经名,又以名此经文为所依之宗派及其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万德譬如华,以如华之华德庄严法身,叫做华严。
华严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立小、始、终、顿、圆之五教而判释一代教。(参见:五教)
(术语)华严宗立小、始、终、顿、圆之五教而判释一代教。(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华严朝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成道最初说华严经,最后说涅槃经,因之称曰华严朝,涅槃夕等。(参见:五时)
(杂语)佛成道最初说华严经,最后说涅槃经,因之称曰华严朝,涅槃夕等。(参见:五时)
华严王
【佛学大辞典】
(菩萨)来迎二十五菩萨之一。念佛行者临命终时,与阿弥陀佛共来迎之之菩萨名。形像善悦慈爱,相好端严缠天衣天冠,以璎珞庄严,手持銈鸣之。种子。
(菩萨)来迎二十五菩萨之一。念佛行者临命终时,与阿弥陀佛共来迎之之菩萨名。形像善悦慈爱,相好端严缠天衣天冠,以璎珞庄严,手持銈鸣之。种子。
华严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曰华严宗。我国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至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大唐道璿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严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佛学常见辞汇】
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因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證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
(流派)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曰华严宗。我国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至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大唐道璿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审祥往大唐,从贤首学华严,后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严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佛学常见辞汇】
依华严经而立宗,故名华严宗。此宗以中国唐时杜顺和尚为始祖,后来因为贤首国师所发扬,故又名贤首宗。此宗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證入一真法界即得佛智。
华严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判教五时之一。谓佛成道最初在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也。彼宗所谓前分华严,乃七处八会中之前七会也。然此华严经之说时异说甚多。华严宗之说,如探玄记二曰:「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说。」华严疏钞一上举三解中,其第二解谓「九会皆在二七日后」法相宗之说,如同学钞一之一曰:「宗家意。第二七日说前七会。鹿苑以后说第八会。」此等说皆依十地经论一所举「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宫摩尼宝殿,与大菩萨俱。」之经文,及世亲「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之释,净影亦据之。大乘义章一曰:「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修多罗也。」而天台一家定为成道日已后三七日间之说,是取法华经方便品所谓「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以此思惟时,正为华严之说时故也。言心者,如来成道,不立其座,直对大乘菩萨于三七日间说华严之大法,感见彼小机为观树经行而作思惟者也。玄义十下以为华严顿说之證文,引方便品三七思惟文了,乃曰:「我始坐道场,即是明顿也。(中略)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顿说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最初释迦顿说也。」同释签曰:「约大机即寂场之时,约小机即成已思惟未说之时。」(寂场之时者,谓于寂灭道场说华严之时)。文句记曰:「小见三七停留,大都终始无改。」然华严疏钞一上所举三解中之第一解,全不准于台宗之义。其文曰:「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至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此依唐经七处九会,故曰第九会,依晋经则第八会也)。要之华严宗决为第二七日之说不定其长短,又不分前分后分。法相宗取第二七日之说,而分前分与后分,天台宗定为初成道后三七日,而亦分前分后分,其后分为三七日已后至涅槃之长时说(是曰时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佛说华严经的时期,即佛初成道三七日间在菩提树下说法的时期。
【三藏法数】
华严,经名也。时者,谓初说此经,如日照高山之时也。盖如来初为大乘根熟者,首谈此经。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但化大乘菩萨,是名华严时也。(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谓如来之智,鉴照诸法,如海能现万像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此云刹土者,华梵兼举也。)
(术语)天台判教五时之一。谓佛成道最初在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也。彼宗所谓前分华严,乃七处八会中之前七会也。然此华严经之说时异说甚多。华严宗之说,如探玄记二曰:「是知此经定是第二七日说。」华严疏钞一上举三解中,其第二解谓「九会皆在二七日后」法相宗之说,如同学钞一之一曰:「宗家意。第二七日说前七会。鹿苑以后说第八会。」此等说皆依十地经论一所举「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宫摩尼宝殿,与大菩萨俱。」之经文,及世亲「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之释,净影亦据之。大乘义章一曰:「若依大乘,第二七日宣说华严修多罗也。」而天台一家定为成道日已后三七日间之说,是取法华经方便品所谓「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以此思惟时,正为华严之说时故也。言心者,如来成道,不立其座,直对大乘菩萨于三七日间说华严之大法,感见彼小机为观树经行而作思惟者也。玄义十下以为华严顿说之證文,引方便品三七思惟文了,乃曰:「我始坐道场,即是明顿也。(中略)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顿说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最初释迦顿说也。」同释签曰:「约大机即寂场之时,约小机即成已思惟未说之时。」(寂场之时者,谓于寂灭道场说华严之时)。文句记曰:「小见三七停留,大都终始无改。」然华严疏钞一上所举三解中之第一解,全不准于台宗之义。其文曰:「初七说前五会。第二七日说十地等。第九一会乃至后时。以祇园身子皆后时故。」(此依唐经七处九会,故曰第九会,依晋经则第八会也)。要之华严宗决为第二七日之说不定其长短,又不分前分后分。法相宗取第二七日之说,而分前分与后分,天台宗定为初成道后三七日,而亦分前分后分,其后分为三七日已后至涅槃之长时说(是曰时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佛说华严经的时期,即佛初成道三七日间在菩提树下说法的时期。
【三藏法数】
华严,经名也。时者,谓初说此经,如日照高山之时也。盖如来初为大乘根熟者,首谈此经。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但化大乘菩萨,是名华严时也。(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谓如来之智,鉴照诸法,如海能现万像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此云刹土者,华梵兼举也。)
华严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贤首著。
(书名)五卷,贤首著。
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證之法,佛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證法也。佛华严者,能證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此华譬因行也。探玄记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究竟,环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为严。」此华譬果德也。大日经疏曰:「华有二种:一者万行华。二者万德行。」
(经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略名。大方广为所證之法,佛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略策曰:「大方广者,所證法也。佛华严者,能證人也。大以体性包含,方广乃业用周遍,佛谓果圆觉满。华喻万行披敷,严乃饰法成人,经乃贯穿常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因行如华,庄严果德。」此华譬因行也。探玄记一曰:「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难彰,寄喻方显。谓万德究竟,环丽犹华,互相交饰,显性为严。」此华譬果德也。大日经疏曰:「华有二种:一者万行华。二者万德行。」
华严经说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之说时,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说各异。天台宗谓华严经一部八会,别为前后二分,前分七会为佛成道后三七日间之说法,第八会之后分为其后之说法,华严宗谓为成道后第二七日之说法,八会一时说者。法相宗谓是第二七日之说法,同华严宗,别前后二分,后分华严为后时之说法,与天台宗所说同。探玄记三曰:「一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摄前后各无量劫,念念无间,一一念中亦各摄彼前后际劫,亦如帝网重重无尽九世十世之所转也。」天台法相之说,(参见:华严时)
(杂语)华严经之说时,天台宗与华严宗所说各异。天台宗谓华严经一部八会,别为前后二分,前分七会为佛成道后三七日间之说法,第八会之后分为其后之说法,华严宗谓为成道后第二七日之说法,八会一时说者。法相宗谓是第二七日之说法,同华严宗,别前后二分,后分华严为后时之说法,与天台宗所说同。探玄记三曰:「一乘本教,要在初时第二七日,更无异说。仍摄前后各无量劫,念念无间,一一念中亦各摄彼前后际劫,亦如帝网重重无尽九世十世之所转也。」天台法相之说,(参见:华严时)
华严经三译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有三译。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一名六十华严,或名晋经,或名旧经。智俨造五卷之疏,名曰搜玄记,贤首造探玄记二十卷。二八十卷,唐实叉难陀译,一名八十华严,或曰唐经,或名新经。慧苑造刊定记十六卷,清凉作疏二十卷。演义钞四十卷,三四十卷,唐般若译,一名四十华严。清凉造十卷之疏。此中前二经,具略相违,而终始略同,后一经但详说前二经入法界品之一品。
(杂语)华严经有三译。一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一名六十华严,或名晋经,或名旧经。智俨造五卷之疏,名曰搜玄记,贤首造探玄记二十卷。二八十卷,唐实叉难陀译,一名八十华严,或曰唐经,或名新经。慧苑造刊定记十六卷,清凉作疏二十卷。演义钞四十卷,三四十卷,唐般若译,一名四十华严。清凉造十卷之疏。此中前二经,具略相违,而终始略同,后一经但详说前二经入法界品之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