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十部
见“ 十部从事 ”。
分類:十部
《漢語大詞典》:十部从事(十部從事)
谓众多辅助官吏。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子 熙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刘弘 ﹞每有兴发,守书郡国,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奔赴,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亦省作“ 十部 ”。 宋 苏轼 《答彭贺州启》:“温词曲尽,贤於十部之见临。”
《分类字锦》:五部十部
后汉书西羌传:顺帝阳嘉元年,以湟中地广,更增置屯田五部,并为十部。
分类:屯田
《漢語大詞典》:十部从事(十部從事)
谓众多辅助官吏。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子 熙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刘弘 ﹞每有兴发,守书郡国,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悦,颠倒奔赴,咸曰:‘得 刘公 一纸书,贤於十部从事也。’”亦省作“ 十部 ”。 宋 苏轼 《答彭贺州启》:“温词曲尽,贤於十部之见临。”
《漢語大詞典》:十部乐(十部樂)
唐 初宫廷宴享时,沿 隋 制奏九部乐。 贞观 中,平 高昌 ,收其乐,合为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参阅通典·乐六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分类字锦》:设十部伎(设十部伎)
旧唐书·职官志》:太乐令调合钟律以供邦国之祭祀享宴。凡大宴会,则设十部伎。
分类:燕飨
《漢語大詞典》:十经(十經)
(1).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
(2).指五经五纬,即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 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漢語大詞典》:十通
《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 清 乾隆 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 刘锦藻 《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分類:十部三通
《漢語大詞典》:十箭
唐 时 西突厥 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 十设 ”、“ 十姓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下:“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
《漢語大詞典》:十史
唐 时,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合称“十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十三史十史:“十史者,自 三国 至 隋 十代之史, 马 、 班 、 范 三家不在其数。”
分類:十部正史
二十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分派有二十。(参见:小乘)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小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希那衍Hinaya%na%,对于大乘之称。求佛果为大乘,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佛果者谓开一切种智,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之悟。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虽有浅深之别,然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之悟。乘者,运载之义,指使人乘之至其悟岸之教,以四谛为至阿罗汉果之教体,以十二因缘为至辟支佛果之教体。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谓之二乘。又此二乘为佛成道后十二年间经律论三藏之所诠,故天台称之为三藏教。佛灭后印度之小乘分总别二十之流派,来我国后,遂立宗名俱舍,成实,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为佛随他意之说法,姑以调熟下劣根性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则堕悭贪。」法华经游意下曰:「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曰大乘。」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参见:声闻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者,对大乘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喻能乘人而到其果地之教法也。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言小乘者,小根小机所乘之义,灭小苦与小利益之教。自利主义之声闻缘觉阿罗汉,得小涅槃之法也。
【三藏法数】
小乘者,即人天乘也。谓人天以五戒十善为乘,运出四趣,故名小乘。(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