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依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念处)
十种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十种神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神力)
神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神通力。
十种现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之行者,获得金刚之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之道,必于现生获十种之益。(参见:现益)
十种智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智与十力也。(参见:智及力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与十力。(参见:十智)与(参见:十力)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十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馀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十种智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十种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发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著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火涂道者,即地狱道也,谓地狱中受火床垆炭等苦也。)
〔二、发畜生心〕,谓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如海吞流,愚痴贪著;起中品十恶,行血涂道,是名发畜生心。(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谓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发饿鬼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起下品十恶,行刀涂道,是名发饿鬼心。(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饿鬼道也,谓饿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谓众生念念欲胜于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是名发下品十善心。(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谓行非天也。)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谓众生念念忻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发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谓众生念念知三恶道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诸乐,而求生彼故,闭摄内根,不著外尘,修行天道,是名发上品十善心。(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内根者,即意根也。)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谓众生若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是名发欲界主心。(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人智慧之命。称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发世智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明哲,鉴达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发世智心。(梵语尼犍,华言离系,即外道也。)
〔九、发梵心〕,谓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忻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无色之道,是名发梵心。(色、无色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十、发无漏心〕,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谓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瞋痴之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发无漏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十种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教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十种之教体也。(参见:教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音声语言体。以言音语业为教体,故佛之言辞论说即教体。二名句文义体。依事立名,依名之众合为句,合众义成文,身即聚集之义。此三长短高下次第行布,为诠显教法之体。三通取四法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四通摄所诠体。通摄经文与所诠之义理为教体。五诸法显义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者为教体。六摄提唯心体。以前五种之一切诸法,唯心所显,故一心为教体。七会缘入实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之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是上摄相归性之义。八理事无碍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九事事无碍体。一切法之文义,圆融无碍,为教体。十海印炳现体。海印三昧为教体。见华严大疏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三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也。
〔二、名句文身体〕,名者,依事立名;句者,众语合成;文者,联合众义。皆言身者,身即聚集之义。谓此三者,长短高下,次第行布,而能诠显教法之体也。
〔三、通取四法体〕,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而为能诠教体也。净名经云:通用四法,为佛教体。是也。
〔四、通摄所诠体〕,谓经文通摄所诠义理为教体也。盖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是能诠,义是所诠。此明文义相成也。经云:文随于义,义随文。是也。
〔五、诸法显义体〕,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皆为教体也。净名经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水鸟树林,皆宣妙法;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法音,毛孔光明,皆作佛事。是也。(香积,佛国土名也。香饭者,即维摩诘遣化人诣彼国所取之香饭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摄境唯心体〕,谓以前五种,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摄为教体也。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也。
〔七、会缘入实体〕,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也。盖诸圣教,皆从真如流出。故因缘事相本空,全是真如体性也。
〔八、理事无碍体〕,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也。盖一切教法,虽全体即真如,而不碍事相宛然;虽真如全体为一切教法,而不碍理性明现。二互交彻,无碍融通也。
〔九、事事无碍体〕,谓一切法,文义圆融,以无障碍法界为教体也。盖所起教,称性融通,事事无碍,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义一因一果一毛一尘,含摄法界,圆融无碍,递互交参,重重无尽。经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十、海印炳现体〕,谓海印三昧为教体也。然海印是喻,三昧是定。如来说华严经时,入是三昧。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大寂定中,犹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动,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皆于其中历历顿现,如印印文,其差别无尽,教法及所化机,虽大小不同,亦同缘起,炳现定中。经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也。(四天下者,即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梵语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地龙也。)
十种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十乘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种魔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军)
十种方便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种所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之所观法,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五位:十住位十种所观法、十行位十种所观法、十回向位十种所观法、十地位十种所观法、等觉位十种所观法也。出于璎珞本业经上。
十种方便学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