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十善 拼音:shí shàn
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大智度论》卷四六:「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漢語大詞典》:十道
(1).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 郑玄 注:“十道,谓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者也。”
(2).十个行政区域。 唐 贞观 初,分全国为 关内 、 河南 、 河东 、 河北 、 山南 、 淮南 、 江南 、 陇右 、 剑南 、 岭南 等十道。
(3).十个行政区域。 元 代 江南 行台所辖十道: 江东 建康道 、 江西 湖东道 、 江南 浙西道 、 浙东 海右道 、 江南 湖北道 、 岭北 湖南道 、 岭南 广西道 、 海北 广东道 、 海北 海南道 、 福建 闽海道 。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4).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2).十个行政区域。 唐 贞观 初,分全国为 关内 、 河南 、 河东 、 河北 、 山南 、 淮南 、 江南 、 陇右 、 剑南 、 岭南 等十道。
(3).十个行政区域。 元 代 江南 行台所辖十道: 江东 建康道 、 江西 湖东道 、 江南 浙西道 、 浙东 海右道 、 江南 湖北道 、 岭北 湖南道 、 岭南 广西道 、 海北 广东道 、 海北 海南道 、 福建 闽海道 。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4).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十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十善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十善戒力)
(杂语)(参见:十善戒力)
十善戒力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十善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为五蕴。二、处善巧,为十二处。三、界善巧,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为处恶之因果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为三世之道理,八、谛善巧,为四谛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为二乘三乘等之义。十、有为无为善巧,为依他圆成之二性。见辨中论。
【佛学常见辞汇】
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名数)缘觉之所观也:一、蕴善巧,为五蕴。二、处善巧,为十二处。三、界善巧,为十八界。四、缘起善巧,为十二因缘。五、处非处善巧,善之因果为处恶之因果为非处。六、根善巧,信等五根总为二十二根。七、世善巧,为三世之道理,八、谛善巧,为四谛世出世之因果。九、乘善巧,为二乘三乘等之义。十、有为无为善巧,为依他圆成之二性。见辨中论。
【佛学常见辞汇】
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十善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十善戒力)
(杂语)(参见:十善戒力)
十善戒力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十善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之在家戒也。(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参见:十善)
(名数)大乘之在家戒也。(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参见:十善)
十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参见:善恶)。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著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十善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善业道也。(参见:善恶)
(名数)十善业道也。(参见:善恶)
十善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善之业行也。(参见:善恶)
(名数)十善之业行也。(参见:善恶)
十善戒力
【佛学大辞典】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杂语)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有此功力,谓之十善戒力。
十善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受十一善戒经之略名。
(经名)受十一善戒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