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分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十八罗汉
护身结界十八道
十八层地狱
三界二十八天
十八界(二)
八十八使
二十八日
第二十八愿
第三十八愿
第四十八愿
十八参
二十八参
三十八参
四十八参
佛类词典(续上)
头陀十八物十八罗汉
护身结界十八道
十八层地狱
三界二十八天
十八界(二)
八十八使
二十八日
第二十八愿
第三十八愿
第四十八愿
十八参
二十八参
三十八参
四十八参
头陀十八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头陀所使用之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之称。律中之十三资具。为比丘用物,与此有别。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头陀所使用的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名数)头陀所使用之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之称。律中之十三资具。为比丘用物,与此有别。为后世之修行者制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头陀所使用的十八种道具,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十八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有二种:一,于前之十六加庆友尊者为第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然庆友为难提蜜多罗之译名,即法住记之说者,宾头卢即第一尊者之宝度罗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经典不解梵语而致此讹也。如洪觉范苏轼,亦依十八罗汉而为颂赞,何耶?(然则十八中前十六为贯休之实迹,他二者后人添加,轼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贝荚,展转传讹,博辨如轼,亦不免因人致误耳。」(引于罗汉图赞集)。二,蜀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为东坡之颂赞者。此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之二为十八,且记各尊之示神通灵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传有加佛母摩耶夫人与弥勒之图)。
【佛学常见辞汇】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俗语佛源】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多啰、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啰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罗汉」,或供「十八罗汉」。然而,「十八罗汉」并没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二种附会之说。增添的两位「罗汉」:或谓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泽者玄奘;或谓是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或谓将第一尊宾度罗误为宾度罗和宾头卢两人再加上庆友……至少有五、六种说法。民间则将增添妁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传》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绘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参见「罗汉」条) (李明权)
(名数)此有二种:一,于前之十六加庆友尊者为第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然庆友为难提蜜多罗之译名,即法住记之说者,宾头卢即第一尊者之宝度罗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经典不解梵语而致此讹也。如洪觉范苏轼,亦依十八罗汉而为颂赞,何耶?(然则十八中前十六为贯休之实迹,他二者后人添加,轼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贝荚,展转传讹,博辨如轼,亦不免因人致误耳。」(引于罗汉图赞集)。二,蜀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为东坡之颂赞者。此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之二为十八,且记各尊之示神通灵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传有加佛母摩耶夫人与弥勒之图)。
【佛学常见辞汇】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俗语佛源】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多啰、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啰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罗汉」,或供「十八罗汉」。然而,「十八罗汉」并没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二种附会之说。增添的两位「罗汉」:或谓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泽者玄奘;或谓是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或谓将第一尊宾度罗误为宾度罗和宾头卢两人再加上庆友……至少有五、六种说法。民间则将增添妁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传》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绘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参见「罗汉」条) (李明权)
护身结界十八道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十八道中之护身法与结界法。
(杂名)十八道中之护身法与结界法。
十八层地狱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乾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俗语佛源】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问地狱经》上有「十八层地狱」的名称: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地狱、铁栅、蛆虫、洋铜。从理义上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造贪,嗔、痴「三毒」,合为十八种地狱苦报,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目。「十八层地狱」之说很早盛传民间。《梁书·诸夷传·扶南国》载:胡人刘萨何暴病而死,经十日复苏,自称游历了十八层地狱。 (李明权)
在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层地狱,即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乾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都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火谷等的种种罪刑。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刑等级轻重而排列,若堕最短时间的第一光就居地狱的寿命,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向后,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第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俗语佛源】
「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问地狱经》上有「十八层地狱」的名称: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耳、火车、镬汤、铁床、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冰地狱、铁栅、蛆虫、洋铜。从理义上讲,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造贪,嗔、痴「三毒」,合为十八种地狱苦报,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目。「十八层地狱」之说很早盛传民间。《梁书·诸夷传·扶南国》载:胡人刘萨何暴病而死,经十日复苏,自称游历了十八层地狱。 (李明权)
三界二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二十八天)
(参见:二十八天)
二十八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名数)欲界之六天与色界之十八天及无色界之四天也。色界之天数有异论,萨婆多部立十六天,经部立十七天,上座部立十八天。大乘则据上座部。见四教仪集注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一、欲界六天〕,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六、他化自在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一、梵众天。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二、梵辅天,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梵语尸弃,华言火。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双举也。)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四禅九天: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四天〕,一、空处天,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二、识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十八界(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知法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如论云: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一、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
二、六识界者,谓依眼等,缘色等境,了别为性。
三、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表〕
复次此十八界:
一、几有色 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
二、几无色 谓所馀界。
三、几有见 谓一色界。
四、几无见 谓所馀界。
五、几有对 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
六、几无对 谓所馀界。
七、几有漏 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
八、几无漏 谓后三少分。
九、几欲界系 谓一切。
十、几色界系 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
十一、几无色界系 谓后三。
十二、几不系 谓即彼无漏。
十三、几蕴所摄 谓除无为。
十四、几取蕴所摄 谓有漏。
十五、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
十六、几是内 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十七、几是外 谓所馀六。
十八、几有缘 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几无缘 谓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几有分别 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几有执受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二十二、几非执受 谓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几同分 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二十四、几彼同分 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表〕
三藏法数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者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知法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分别一切法相,名意识界。
如论云: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一、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
二、六识界者,谓依眼等,缘色等境,了别为性。
三、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表〕
复次此十八界:
一、几有色 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
二、几无色 谓所馀界。
三、几有见 谓一色界。
四、几无见 谓所馀界。
五、几有对 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
六、几无对 谓所馀界。
七、几有漏 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
八、几无漏 谓后三少分。
九、几欲界系 谓一切。
十、几色界系 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
十一、几无色界系 谓后三。
十二、几不系 谓即彼无漏。
十三、几蕴所摄 谓除无为。
十四、几取蕴所摄 谓有漏。
十五、几善几不善几无记 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
十六、几是内 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十七、几是外 谓所馀六。
十八、几有缘 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
十九、几无缘 谓馀十及法界少分。
二十、几有分别 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二十一、几有执受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二十二、几非执受 谓馀九及四少分。
二十三、几同分 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二十四、几彼同分 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表〕
八十八使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二十八日
【三藏法数】
此日,四天王使者下降,观察人间,比校善恶。若念卢舍那佛名号,则灭烦恼罪,得智慧乐。(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此日,四天王使者下降,观察人间,比校善恶。若念卢舍那佛名号,则灭烦恼罪,得智慧乐。(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第二十八愿
【三藏法数】
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十方无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然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亦必得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三十八愿
【三藏法数】
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愿我刹土中菩萨,能演说一切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第四十八愿
【三藏法数】
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愿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三忍,即忍位中上忍、中忍、下忍也。)
十八参
【三藏法数】
善财承教,至妙光城,参大光王,为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慈心普荫诸众生等法,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说其德。复令参不动优婆夷。
善财承教,至妙光城,参大光王,为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慈心普荫诸众生等法,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说其德。复令参不动优婆夷。
二十八参
【三藏法数】
善财承教已,尔时东方有一菩萨,名曰正趣,从空中来,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观自在菩萨遂令善财参礼,时正趣菩萨,为说菩萨普疾行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普于十方无所不至,智慧境界等无差别,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大天神。
善财承教已,尔时东方有一菩萨,名曰正趣,从空中来,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电。观自在菩萨遂令善财参礼,时正趣菩萨,为说菩萨普疾行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普于十方无所不至,智慧境界等无差别,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大天神。
三十八参
【三藏法数】
善财承教,即于会中,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众生夜神。为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等,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妙德圆满神。(诸趣身,即六道等趣之身也。)
善财承教,即于会中,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众生夜神。为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超诸世间,现诸趣身等,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妙德圆满神。(诸趣身,即六道等趣之身也。)
四十八参
【三藏法数】
善财承教,至出生城,参无胜军长者。为说菩萨无尽相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得无限智,无碍辩才,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最寂静婆罗门。
善财承教,至出生城,参无胜军长者。为说菩萨无尽相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得无限智,无碍辩才,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最寂静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