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搅肠痧(攪腸痧)
中医学病名。即绞肠痧,又称干霍乱。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秽浊闭塞肠胃所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比及起程,不想 林冲 染患风病瘫了…… 时迁 又感搅肠痧而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霍乱》“挥霍变乱生仓卒”注:“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大痛,名曰干霍乱,又名搅肠痧。”
《漢語大詞典》:痂癞(痂癩)
中医学名词。一种皮肤病。《医宗金鉴·张仲景〈正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痂癩,疥癣癘癩之类也。”集注引 成无己 曰:“痂癩者,癘风也,眉少髮稀,身有乾疮而腥臭。”
《漢語大詞典》:禁忌证(禁忌證)
医学术语。指不适宜于采用某种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或采用后反而有害。如:未化脓的痈是切开手术的禁忌证。
《漢語大詞典》:紧脉(緊脉)
中医学脉象之一。脉来绷急,多见于寒邪、痛症、宿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紧脉左右如转索。”
《漢語大詞典》:解剖室
为了教学、研究或分析病因而进行解剖的房间(在医院里或医学院里)
《國語辭典》:截瘫(截癱)  拼音:jié tān
下肢全部或部分瘫痪。多由脊髓疾病或外伤引起。
《漢語大詞典》:金星石
(1).砚石之一种。 宋 杜绾 云林石谱·于阗石:“ 于闐国 石出坚土中,色深如蓝黛。一品斑斕白脉,点点光粲,谓之金星石。”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砚论·万州金星石:“ 万州 悬崖金星石,资质亚於 端溪 下巖,石色漆黑,细润如玉,水湿之,则金星自见,乾则否。”亦省称“ 金星 ”。 宋 欧阳修 《谱牡丹记·砚谱》:“歙石出於 龙尾溪 ,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故当妾视龙尾,媵蓄金星。”
(2).中医学药石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四·金星石
《國語辭典》:脉象(脈象)  拼音:mài xiàng
中医上指脉搏的强弱、快慢、深浅等状况。一般分浮、沉、迟、数四类。
《漢語大詞典》:脉学(脈學)
诊脉之学。指医学。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洪范洛书:“ 江君 读书人,亦慌忽如此,旁论脉学,亦牵入先天图,是必夭人长命。”
分類:诊脉医学
《漢語大詞典》: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英国的大学。1903年创建于曼彻斯特。设有文学、工商管理、经济及社会研究、教育、法学、医学、理学、音乐、理工、神学等学院。
《漢語大詞典》:墨尔本大学
澳大利亚的大学。1853年创建于墨尔本。设有农林、建筑及规划、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牙科、兽医、教育、法学、音乐、经济及商业等学院。
《漢語大詞典》:溜火
中医学病名。即丹毒。也称流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萨朋四斤六两,一匣,係膏药料。治溜火、半身不遂。”参见“ 丹毒 ”。
《國語辭典》:丹毒  拼音:dān dú
病名。一种散播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炎及淋巴管炎。患部皮肤红肿、疼痛、易蔓延,多半引起高烧、淋巴腺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