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卢匡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80 【介绍】: 唐人。约懿宗咸通初,官司封、户部郎中。六年,出为桂管观察使。八年,官吏部侍郎,试宏词选人。后出为昭义军节度使,卒于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东人,字伯循。啖助之弟子。与陆质等同为啖助《春秋集注总例》编《纂例》。历洋州刺史。代宗大历时以治《春秋》著名。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匡字伯循。河东人。历洋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36 【介绍】: 唐怀州温人,字匡谏。少骁锐。累历滕、丰、沛、狄四镇将。宪宗元和间讨吴元济,伐李师道,以功进侍御史、御史中丞。穆宗长庆初平河朔乱,诏充武宁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初,平李同捷叛,诏拜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册拜太傅,封雁门郡王,进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节度。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36 字匡谏,怀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德宗建中二年(781)为徐州镇将,累立战功。宪宗元和十五年(820)迁沂州刺史。穆宗长庆元年(821)任武宁军节度副使,二年逐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奈授节钺。文宗大和三年(829)封雁门郡王。六年徙忠武军节度使,七年移镇河中,九年移镇宣武。开成元年(836)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几本,号名第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徒步应举,至钱塘江乏资不得渡,乃题诗公馆:“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乃罪津吏。唐时舟子不取举选人钱,自此始。登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漳人登进士第亦自此始。宪宗贤之,敕其读书之处天城山为名第山。后仕至高州刺史。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闽川名士传》、《唐诗纪事》卷四五、《登科记考》卷一八等。《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周匡物字几本,龙溪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御试《学殖赋》、《莺出谷诗》,为世传诵。读书天城山,敕改其山为名第山,因号名第先生。仕至高州刺史。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43 【介绍】: 唐循州兴宁人,字匡美。顺宗时以宦官侍东宫。宪宗立,迁内给事,出监平卢、凤翔等军。宪宗元和至文宗大和间,数任内外五坊使,擢为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趁势大肆捕杀朝臣,遂操纵朝政,历右骁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封楚国公,又迁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贪酷二十余年,计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后以疾请老,寻卒。
秦匡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 【介绍】: 唐人。懿宗咸通十年,自将军授濠州刺史。旋拜黔中观察使。曾率军援徐,合攻庞勋军。十四年,南诏寇黔南,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为荆南节度使杜惊所拘,诏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人,字匡德。于敖子。宣宗大中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懿宗咸通五年,为吏部员外郎,试吏部平判选人。十年,为湖南观察使。十三年,坐弟于琮累,贬袁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匡德,其先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后徙居河南,遂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宣宗大中七年(853)以状元及进士第,授校书郎。懿宗咸通五年(864),以兵部员外郎试吏部,平判选人。转吏部员外郎。十年出任湖南观察使,十三年贬袁州刺史。事迹散见《旧唐书·懿宗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唐诗纪事》卷五三。大中时,于兴宗任绵州刺史,赋诗寄朝中知友,朝士和者甚众,瑰时为校书郎,亦有和诗。《全唐诗》存诗2首。
李匡筹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 【介绍】: 唐范阳人。李匡威弟。官兵马留后、检校司徒,后逐兄据城自为留后。兵败被沧州节度使卢彦威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济翁。李勉从子。昭宗时为宗正少卿。有《天潢源流谱》、《两汉至唐年纪》、《资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李茂贞养子。昭宗乾宁四年,为同州防御使。同州赐号匡国军,以继瑭为节度使。其年,朝廷讨茂贞,继瑭惧,奔凤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9 【介绍】: 五代时南汉高僧。姑苏嘉兴人,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张,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末五代禅宗僧人,云门宗之创始者。初参黄檗希运法嗣睦州道踪,后谒雪峰义存。遍访禅宗名山,晚年驻锡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创云门宗,因称云门文偃。文偃说法主张一字一语含藏无限旨趣,其禅风被后嗣概括为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对宋代严羽之以禅喻诗颇有影响。宋代僧人守坚集其语录为《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祖堂集》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一五、《传法正宗记》卷八有传。诸书及《焦氏类林》存其诗偈30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张,原籍苏州嘉兴。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往参雪峰,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义存禅师法嗣。后出岭,住韶州云门山光奉院,创云门宗。南汉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南唐释静释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今据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之《全唐诗续拾》卷五○录其诗三十一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文偃,姓张氏,嘉兴人。出家兜率院,参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门灵树,凡三十载,契悟广大,箭锋所到,往往出于游戏。其作偈句,尤不能测。尝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天下学者望风而至。汉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节度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暂出。李以奏闻,有旨令诣云门,开塔,见偃如生,髭发皆长。李复上其事,广主迎真身赴阙,留内庭供养,逾月送归,赐谥大慈云门真弘明大师,世称云门宗。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道踪。嗣黄檗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鳖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慄。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殁。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已。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久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㘞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祐二年也。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州指见雪峰。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兹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师出岭。遍谒诸方。覈穷殊轨。锋辩险绝。世所盛闻。后抵灵树。冥符知圣禅师接首座之说。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师果至。直请入首座寮解包。后广主命师出世灵树。开堂日主亲临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路。因问诸人从上来。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无事。已是相埋没也。虽然如是。也须到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乱问。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拟心即差。况复有言有句。莫是不拟心是么。莫错会好。更有甚么。汝等诸人。见人道著祖意。便问超佛越祖之谈。汝且唤甚么作佛。唤甚么作祖。且说超佛越祖底道理看。问个出三界。汝把将三界来看。有甚么见闻觉知。隔碍著汝。有甚么声尘色法。与汝可了。了个甚么。古圣不奈何。横身为物。道个举体全真。物物觌体。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师唱道灵树云门。凡三十载。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顺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载。示梦阮绍庄。奏请开塔。奉救迎请内庭供养。逾月方还。因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蔡州人,字光仪。赵德湮子。嗣父爵为襄州留后,甚有威惠。累迁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昭宗天祐元年,封楚王。时诸道不上供,唯匡凝岁贡赋天子。朱温遣人谕止之,不听,遂出兵攻之。匡凝战败,奔杨行密。及行密卒,杨渥遣其赴海陵,为徐温所杀。
赵匡明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蔡州人。赵匡凝弟。以军功事后唐,历绣、峡二州刺史,荆南留后。唐哀帝天祐二年朱温遣杨师厚来讨,遂奔蜀,王建待以宾礼,及建称帝建前蜀,用为大理卿、工部尚书。卒于蜀。
钟匡时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洪州高安人。钟传子。哀帝天祐三年,传卒,匡时自立为江西留后。传养子延规与匡时争立,乃乞兵于淮南杨渥,渥遣将秦裴攻江西,匡时兵败,被执送广陵。匡时请死,渥哀赦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吉州新淦人。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参洞山良价,为其法嗣。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后梁时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宋高僧传》避宋太祖讳作光仁。约为晚唐时人,禅宗僧侣,嗣洞山良价。曾参大安和尚,又尝与香严智闲、镜清道怤等论道。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二书录存匡仁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丛林号矮师叔。以其形质矬陋也。然气槩精爽。其说法。且不以杖拂为用。时时扪抚木蛇。或问焉。则曰。曹家女也。机办宏峻。四方学者所严惮。盖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仁云尺五头巾。又问。如何是尺五头巾。仁云圆中取不得。 仁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问镜清云。怤道者作么生会。镜清云全归旨重。仁云作么生不得全。清云个中无旨路。仁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僧问如何是冬来意。仁云京师出大黄。 仁迁化时有偈曰。我路碧空外。白云闲处闲。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还。又著四大等颂。李长者华严论略。行世。既入龛。有白鹿。屈膝龛前。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告违。乃集众焚香曰。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