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北非  拼音:běi fēi
非洲北部地区。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东濒红海。居民多为阿拉伯人,政治上分属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
《国语辞典》:北非谍影(北非谍影)  拼音:běi fēi dié yǐng
有名的好莱坞电影。片名原名为Casablanca。由亨利鲍嘉、英格丽褒曼主演,以二次大战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为背景。片中悬疑、紧张兼融爱情的布局,对后代同类影片影响很大。
《国语辞典》:胡杨(胡杨)  拼音:hú yáng
植物名。杨柳科白杨属,乔木。分布中国大陆甘肃、青海、新疆至蒙古及俄罗斯、中东至北非。嫩枝圆筒形,有细毛,芽以二鳞片合成,叶形变异特甚,故常为沙漠旅行者注意。雄花序细圆柱形,苞片略菱形,疏齿牙缘。蒴果披针形,具短柄。也称为「胡桐」、「异叶杨」。
《國語辭典》:埃及  拼音:āi jí
Egypt
国名。位于非洲东北部及亚洲的西奈半岛。参见「埃及阿拉伯共和国」条。
《國語辭典》:苏丹(蘇丹)  拼音:sū dān
1.回教国家对国王或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英语Sultan的音译。
2.国名。位于非洲东北部。参见「苏丹共和国」条。
《漢語大詞典》:伊本·拔图塔
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
《国语辞典》:卡港会议(卡港会议)  拼音:kǎ gǎng huì yì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于西元一九四三年一月在北非的港市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议定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
《国语辞典》:日耳曼民族  拼音:rì ěr màn mín zú
印欧民族之一。因受匈奴的威胁而南移入南欧、西欧及北非一带,建立了东哥德、西哥德、法兰克等王国,代替拉丁民族而成为该地的霸主。现在德、奥、英、美等国皆为其后裔,而以德国为最主要。
《国语辞典》:摩洛哥王国(摩洛哥王国)  拼音:mó luò gē wáng guó
Kingdom of Morocco
国名。位于西北非,东接阿尔及利亚,西临大西洋,南界西属撒哈拉,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对。面积四十四万六千五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五百三十六万。首都拉巴特(Rabat),信奉伊斯兰教。语言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一般亦通行法语、西班牙语。于西元一九五六年三月二日独立,订三月三日为国庆日,币制Moroccan Dirham。物产有谷类、葡萄、橄榄等,盛产磷灰石。简称为「摩洛哥」。
《国语辞典》:埃及阿拉伯共和国(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拼音:āi jí ā lā bó gòng hé guó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国名。位于东北非,面积约一百万零一千平方公里,首都为开罗(Cairo)。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主要语言为阿拉伯语。埃及约在西元前四千年时建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七世纪时被阿拉伯人占领,成为阿拉伯语国家,十六世纪时受奥图曼土耳其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一九二二年独立,原称为「阿联」,一九七一年改名为「埃及阿拉伯共和国」。币制为Egypt Pounds。简称为「埃及」。
《国语辞典》:西洛可风(西洛可风)  拼音:xī luò kě fēng
起自撒哈拉沙漠,吹过南地中海或北非,凡向东吹的南风或西南风,称为「西洛可风」。这种风乾燥而燠热,多挟带沙尘,常见于七、八月。
《国语辞典》:席特拉湾(席特拉湾)  拼音:xí tè lā wān
Sidra Bay
海湾名。位于北非利比亚地中海沿岸。海岸一带接近沙漠,可见涸谷及绿洲。附近有油田开发,马尔撒、斯尔特为输出港。盛产海绵。
《国语辞典》:的黎波里  拼音:dì lí bō lǐ
Tripoli
城市名:(1)北非国家利比亚的首都,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港湾深阔,贸易很盛,输出以羊毛、地毯为大宗。(2)位于黎巴嫩西北部,贝鲁特之东,濒地中海,为黎国重要港口之一。
《国语辞典》:摩洛哥  拼音:mó luò gē
Morocco
国名。位于西北非。参见「摩洛哥王国」条。
《國語辭典》:阿尔及利亚(阿爾及利亞)  拼音:ā ěr jí lì yà
Algeria
国名。位于非洲西北部。参见「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