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漢語大詞典》:东河(東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 东河 。与 晋 陕 间北南流向一段称 西河 相对。《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东海 ,千里而遥。” 郑玄 注:“ 徐州 域。”《礼记·王制》:“自 东河 至於 西河 ,千里而近。” 郑玄 注:“亦 冀州 域。”《史记·夏本纪》“ 禹 行自 冀州 始” 唐 张守节 正义:“ 黄河 自 胜州 东,直南至 华阴 ,即东至 怀州 南,又东北至 平州 碣石山 入海也。 东河 之西, 西河 之东, 南河 之北,皆 冀州 也。”参见“ 两河 ”。
(2). 清 雍正 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 河南 山东 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 河南 山东 两省境内 黄河 、 运河 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2). 清 雍正 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 河南 山东 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 河南 山东 两省境内 黄河 、 运河 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