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漢語大詞典》:髀石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用具。亦为一种游戏器具。《元史·太祖纪》:“復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元朝秘史》卷三:“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 李文田 注:“《契丹国志》曰: 宋真宗 时, 晁迴 往 契丹 贺生辰,还言国主皆佩金玉锥,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然则髀石乃击兔所用,以麅鹿之骨角或铜灌而成也。 杨宾 《柳边纪略》曰: 宁古塔 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閒暇,虽壮者亦为之。据 杨 此文,则此风不特 蒙古 ,并可知 帖木真 与 札木合 所以交换髀石之故,噶什哈即满洲语指髀石也。”
《漢語大詞典》:炳灵寺石窟(炳靈寺石窟)
中国 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 甘肃省 永靖县 西南35公里的 小积石山 中。炳灵为藏语译音,是“十万佛”之意。现存主要窟龛集中在 下寺沟 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爷台 、 洞沟 、 上寺 等处,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画。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个。遗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躯,壁画900余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6处。第169窟中的“ 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题铭,是目前全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据文献和洞窟发愿文记载,开窟始于 西秦 , 北魏 、 北周 、 隋 、 唐 诸代续有建造。 宋 、 西夏 、 元 、 明 各代,也有修建活动。 明 以后逐渐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