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0,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骚奴
孅犁
糺军
徦狄
幽陆
莜麦
折桌
正军户
毡窝
战带
万里长城
宛转绳
韦鞴
托塔天王
窝窝鞋
《漢語大詞典》:骚奴(騷奴)
旧时对北方游牧民的蔑称。《说岳全传》第十六回:“你这骚奴,把这样机关来哄我,却怎出得我的手?快快从实讲来,若在番邦有些名目的,本都院放你去。”
《漢語大詞典》:孅犁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逸周书·王会:“正北 空同 、 大夏 …… 孅犁 、 其龙 、 东胡 ,请令以橐駞、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孔晁 注:“十三者北 狄 之别名也。” 朱右曾 校释:“‘ 孅犁 ’亦作‘ 纤离 ’。 李斯 文‘乘 孅离 之马’,即此。”
《國語辭典》:糺军(乣軍)  拼音:diū jūn
辽金时的北地边境部族所组成的军队。全部是骑士,以五十骑为一糺。辽时主掌禁卫,以护卫宫殿;金时则戍守边疆,参与征战。
《漢語大詞典》:徦狄
居住在遥远边境的北方少数民族。《汉书·礼乐志》:“沇沇四塞,徦狄合处。” 颜师古 注:“徦狄,远夷也……‘徦’即‘遐’字耳,其字从彳。”
《漢語大詞典》:幽陆(幽陸)
谓北方大地。 清 唐甄 潜书·尚治:“天地之间,无形而速动者莫如风。起於幽陆,至於炎崖,偃靡万形,鼓畅众声,无一物之不应者,惟风为然。”
分類:北方大地
《漢語大詞典》:莜麦(莜麥)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产于我国北方,俗称油麦。子实成熟后即自裂脱壳,故又称裸燕麦。子实磨粉可供食用。
《漢語大詞典》:折桌
旧时北方风俗,亲友前往祭奠死者,须携带三牲或果品祭供于灵前。亦有不带供品而只付与大致与一桌供相当的现金的,谓之“折桌”。《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 吴道官 庙里并 乔大户 家,俱备折桌三牲来祭奠。”
《漢語大詞典》:正军户(正軍户)
蒙古 灭 金 后,规定北方贫家合二、三户出壮丁一名服军役,出壮丁户称为正军户。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 汉 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户军;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餘为贴军户。”
《漢語大詞典》:毡窝(氈窩)
(1).方言。一种毡帽。 沙汀 《兽道》:“但好一会,才从隔壁门首探出一个戴着金黄色毡窝的头来。” 沙汀 《磁力》:“有一半人戴制帽,其余的是毡窝,瓜皮帽。”
(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种毡靴。如:他的足上登了一双毡窝,是道地的 陕北 出产。
《漢語大詞典》:战带(戰帶)
北方农民所束的一种腰带。 姚雪垠 《长夜》一:“大家不约而同地又想起来那个……穿一身黑色衣服,腰里束着蓝布战带,自称商人而实际不像商人的可疑人物。”
《國語辭典》:万里长城(萬里長城)  拼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1.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
2.比喻国家的栋梁。《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明。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圭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也称为「长城」。
《國語辭典》:长城(長城)  拼音:cháng chéng
1.万里长城的简称。参见「万里长城」条。
2.比喻国家的栋梁。如:「每一个为国效力的人,皆是国家的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
3.比喻势力、地位等。如:「自毁长城」。
《漢語大詞典》:宛转绳(宛轉繩)
古时北方妇女在端午日佩带的结成人像的绳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北朝 妇人﹞五月,进五时图、五时花,施帐之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皆结为人像带之。”
《漢語大詞典》:韦鞴
皮制的臂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亦借指游牧民族。
《國語辭典》:托塔天王  拼音:tuō tǎ tiān wáng
佛教中四天王之一。为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在佛教中为护法及施福之神,主掌夜叉罗刹。右手托塔,故称为「托塔天王」。
《漢語大詞典》:窝窝鞋(窩窩鞋)
方言。暖鞋。即北方通称的“毛窝”。 王汶石 《大木匠》:“一双火罐毡窝窝鞋,是给她爸的。”
分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