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或650—675或676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字子安。王福峙子。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作《指瑕》,擿颜师古注《汉书》之失。高宗麟德初,对策高第。任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犯罪当诛,遇赦革职,其父亦因之贬交趾令。上元二年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撰《滕王阁序》,为世所称。旋因渡海堕水而卒。有诗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0—676,有生于649、648,卒于667等说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望族,祖父王通为隋末大儒。王勃早慧,为时所称。高宗麟德三年(666)应制科,对策高第,拜朝散郎(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旋以戏檄英王鸡被斥出府。总章二年(669),入蜀漫游,诗文大进。咸亨四年(673)求补虢州参军,因匿杀官奴获罪,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秋,赴交趾省父。次年秋,渡海堕水,惊悸而卒(据杨炯《王子安集序》、刘汝霖《王子安年谱》)。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年谱多家,以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较为完备。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王勃自觉反对沿袭六朝余波“争构纤微,竞为雕刻”之上官体诗,“思革其弊”,并由“四杰”之共同努力,终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词林增峻”(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多抒发个人情志,亦有抨击时弊之作。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风格清新秀丽。诗文集以清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为最通行。《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续拾》补诗16首又1句。
唐诗汇评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文中子王通之孙。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高宗乾封中,召为沛王府修撰,因戏撰《檄英王鸡文》,高宗斥之。客剑南。咸亨四年,补虢州参军。坐事当死,遇漱,革职,其父亦受寒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省父,次年渡南海时溺水,惊悸而死。勃聪慧,早有文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你“四杰”。其诗格调高华,在仍被齐梁浮靡诗风策罩的初唐,显示出转变的趋势。有《王勃集》三十卷,已佚(残卷存日本)。今《王子安集》十六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清蒋清翊有《王子安集注》二十卷。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七
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未冠应幽素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览之怒。斥出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既惧事泄。杀达灭口。事觉当诛。会赦除名。上元二年。渡南海堕水卒。年二十八。(谨按新书作二十九)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子安早握玄珠,天然艳发,登高而赋,钟石毕陈。盖其上薄云天之气,下缠幽寂之忿,蓄以疏才,发以盛藻,直举胸臆,俯瞰前古,宜其无可为节也。
张逊业《校正王勃集序》
王子才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然律及诸作,未脱六朝沿染,而沉思工致,亦未易及也,
诗薮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诗薮
大历之还,易空疏而难典瞻;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诗薮
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诗镜总论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唐音癸签
王子安虽不废藻饰,如璞含珠媚,自然发其彩光。
《诗源辨体》
七言古自梁简文、陈、隋诸公始,进而为王、卢、骆三子。三子偶丽极工,绮艳变为富丽,然调犹未纯,语犹未畅,其风格虽优,而气象不足。……然析而论之,王长篇虽少,而稍见错综,与卢、骆体制少异。
《诗辩坻》
王子安七言占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王勃绝句,若无可喜,而优柔不迫,有一唱三叹之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吴、何,而益谐音律,情词朗秀,结风隽响,但言外无妍,微伤深致。五言短绝,隽永见珍。《采莲曲》、《临高台》亦杂言新体之遗也。
大昌勃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渤海人。大武艺弟。玄宗开元十三年,武艺遣之朝唐,授左威卫员外将军,留宿卫。十五年,放还渤海。
耶律勃古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人,字蒲奴隐。初为天德军节度使,以攻党项羌功,迁南院大王。圣宗统和四年,御宋曹彬军,作战甚力,官至南京路统军使。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二二
朱勃,字逊之,一字彦素,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元祐元年为承议郎,以范纯仁荐,诏中书省记姓名。历知滨州、虢州,累官京西路转运判官、转运副使。元祐七年,改河东路转运副使。八年,入为右正言,改右司谏。绍圣四年,出为河北路转运副使。见《彭城集》卷二二制词,《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记》,《周文忠公集》卷一八《跋张文潜与彦素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八、四八二,《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六、选举二四之一四、选举二八之二五、选举二九之一○。
李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三
李勃,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乡贡进士,绍圣中人。
刘渤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勃。宋眉州眉山人。哲宗元符初诏求直言,九上书言宣仁太后之诬及司马光之枉,乞用范纯仁、苏轼等,斥章惇、蔡卞、吕惠卿、蔡京之奸。改提举河北路常平,寻坐元祐党籍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71 【介绍】: 宋徽州黟县人,字彦及。高宗绍兴二年进士。授建德主簿。累迁监察御史、谏议大夫兼侍讲、御史中丞,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与秦桧不合,领外祠凡六年。桧死,起知湖州,为政安静,不尚鞭扑。后退居,专以教训子孙为务。
全宋诗
汪勃(一○八八~一一七一),字彦及,徽州黟县(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调严州建德主簿。十三年,除太常寺主簿。十四年,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一、一五二)。十五年,试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一五四)。十七年,迁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卷一五六)。十八年,兼权参知政事,为言者所攻,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同上书卷一五七、一五八)。秦桧卒,起知湖州。孝宗乾道七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水心集》卷二四《汪公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汪勃(一○八八——一一七一),字彦及,黟县(今安徽黟县)人。登绍兴二年进士第,调严州建德主簿。绍兴十三年,除太常簿,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复迁御史中丞。十七年,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论事与秦桧不合,上章求出,遂以端明殿学士领外祠,后起知湖州。在湖有惠政,人称颂之,诏进秩三等。退居,以教子孙为务。乾道七年卒,年八十四,追复龙图阁学士。见《新安志》卷七《汪枢密传》,《新安文献志》卷八一《参政汪公墓志铭》。
王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绍兴二十六年(1156)任湖州知州,七月到任。
袁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三九五
袁勃,尝为杨从仪幕僚,乾道中累官左朝散大夫、通判成州军州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九。
勃古思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蒙古人,怯烈台氏。镇海子。从忽必烈灭大理。世祖即位,授益都等路宣抚使。累迁保定路达鲁花赤。归老卒,年八十一。
赵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赵勃(?—?年),字肃之,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人,民籍。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顺天府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二甲第六十名进士,授工部主事,转户部郎中。
刘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勃(1523年—?),字仲安,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人,军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科顺天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二百九十四名,登第三甲第四十一名进士。授江西新建县知县,擢户部主事,升郎中,蓟镇管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庐州府无为州人,字如勃。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任九江推官。时中珰收税恣横,韩痛绳以法,著廉声。官至贵州副使。
维基
赵一韩,字如勃,号五云,浙江绍兴人。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初授九江府推官,三十八年升户部主事,三十九年改南工部主事,四十四年升郎中,同年升怀庆府知府,万历四十六年告病。天启五年(1625年),起为福建建宁府知府。六年升贵州按察司副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4 【介绍】: 明陕西凤翔人,字安侯。崇祯七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曾疏陈节财六议与东厂三弊,皆为思宗所纳。十五年出按四川。十七年,张献忠破成都,被执死。
维基
刘之勃(?—1644年),一作之渤,字安侯,陕西凤翔县北乡刘家沟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四川巡按御史。张献忠破成都,刘之勃兵败殉国。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由行人升御史。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十五年,出按四川。流贼张献忠将入蜀。秦良玉向刘之勃请兵,之勃同意其计策,但无兵可发,向蜀王朱至澍借钱,蜀王又不理会。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陷成都,之勃与巡抚龙文光、建昌兵备副使刘士斗等分陴拒守,初九日黎明,张献忠命人用炸药炸楼,北楼陷,贼人入城。蜀王至澍及妃、夫人以下皆遇害。张献忠生擒刘之勃,由于刘是陕西人,贼军劝他投降。刘之勃大骂,张献忠将其凌迟,刘之勃临死前道:“宁多剐我一刀,而少杀一百姓。”南明弘光帝授之为四川巡抚,可是刘之勃已死,《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