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70,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势沙
势任
势局
热势
居势
五势
焰势
态势
直势
九势
攻势
便势
变势
大势至
骋势
《國語辭典》:势沙(勢沙)  拼音:shì shā
情态、模样。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这妮子我问著呵,没些儿个势沙。」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兀的甚势沙,甚礼法,索甚么问天来买卦。」也作「势煞」。
《国语辞典》:势任(势任)  拼音:shì rèn
执掌重要职位。《资治通鉴。卷七六。魏纪八。高贵乡公正元元年》:「是时,太常夏侯玄有天下重名,以曹爽亲,不得在势任,居常怏怏。」
《漢語大詞典》:势局(勢局)
即局势。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只恐势局叵测,须要十分小心。”
分類:局势
《漢語大詞典》:热势(熱勢)
显赫的权势。《晋书·文苑传·王沈》:“僕少长於 孔颜 之门,久处於清寒之路,不谓热势自共遮錮。”
分類:显赫权势
《漢語大詞典》:居势(居勢)
(1).处于有权势的地位。 汉 东方朔 《七谏·怨世》:“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2).指所处的情势。汉书·景十三王传赞:“ 汉 兴,至于 孝平 ,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漢語大詞典》:五势(五勢)
指书法中钩裹、钩努、衮笔、儓笔、奋笔五种笔势。
《漢語大詞典》:焰势(焰勢)
指气焰炽盛的权贵。 宋 留元刚 《〈颜鲁公文集〉后序》:“观所奏论事,先白长官之疏,婴逆鳞,陵焰势,抗言不忌。”
《國語辭典》:态势(態勢)  拼音:tài shì
状态和形势。如:「若以目前的态势看来,反败为胜的可能性极大。」
《漢語大詞典》:直势(直勢)
犹直率。《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寻思了一遭,想到对门 禹明吾 的奶母 老夏 为人直势,又有些见识。”
分類:直率
《国语辞典》:九势(九势)  拼音:jiǔ shì
论述书法运笔的九种规矩,东汉蔡邕所定。包括上覆下承、左右回顾、藏锋、藏头、藏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也称为「九势八字诀」。
《國語辭典》:攻势(攻勢)  拼音:gōng shì
进攻行动的气势。如:「甲方的攻势非常猛烈,乙方几已招架不住。」
《漢語大詞典》:便势(便勢)
(1).便于谋利的权势。史记·日者列传:“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淮南子·主术训》:“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
(2).形势有利,形胜。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前君为先帝画 匈奴 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
《漢語大詞典》:变势(變勢)
权势发生变化。一般指君位转变。韩非子·孤愤:“故当世之重臣,主变势而得固宠者,十无二三。”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谦 曰:“主势变,为国君相嬗之时也。” 梁启雄 解:“势,指势位。主变势,谓先君薨,后君立,君位转变。”
《漢語大詞典》:大势至(大勢至)
佛教菩萨名。梵语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又译“得大势”。阿弥陀佛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合称“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省称“ 大势 ”。 隋炀帝 《皇太子敬灵龛文》:“顷来留瑞,久现弥陀。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参阅翻译名义集·菩萨别名
《分类字锦》:骋势(骋势)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分类:弓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