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劣撅
见“ 劣厥 ”。
十二胜劣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怀感禅师就兜率与西方净土,立十二胜劣。
(名数)怀感禅师就兜率与西方净土,立十二胜劣。
下劣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玩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猕猴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术语)毁斥小乘之言。止观五上曰:「设厌世者,玩下劣乘,攀附枝叶,狗狎作务,敬猕猴为帝释,宗瓦砾是明珠,此黑暗人,岂可论道。」
劣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下劣之智慧也。佛地论一曰:「恐馀劣智未能通。」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智慧。
(术语)下劣之智慧也。佛地论一曰:「恐馀劣智未能通。」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智慧。
劣应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分三身中之报身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为胜应身。即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同集注上曰:「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应化身,如佛应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应现的丈六佛身是。
(术语)台家分三身中之报身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报身名为胜应身。即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应二身中之应身也。又对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应现之丈六佛身曰劣应身,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也。四教仪曰:「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同集注上曰:「劣应对大乘胜应判为劣也。」(参见:三身)
【佛学常见辞汇】
下等恶劣的应化身,如佛应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应现的丈六佛身是。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劣应生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参见:劣应身)。
(术语)小乘教之意,虽佛亦为实业所生之身,故云生身。劣应者对于大乘之胜应身而言。四教仪集注上曰:「丈六劣应生身。」(参见:劣应身)。
两部金刚优劣
【佛学大辞典】
(杂语)「胎藏之普贤,金刚手之异名也,金刚名为第一内眷属之上首,故别举之。内眷属主如来内證之智印。然则金刚界之金刚亦为佛之内證智也,故知两部之金刚无优劣。问,胎藏界之外部,有天鬼畜等类,金刚界之外部,亦有二十天,此等总名金刚,此金刚两部无优劣耶?答:胎藏之金刚,为业报实类之身,非佛之示现,金刚界之金刚,为使实类业报之人觉知,故如来自示现外金刚部之众,然则胎藏之金刚,为实类之身所化之迷者故为劣。金刚界之金刚,为权化身,能化之觉者,故为胜。」见秘藏记本。
(杂语)「胎藏之普贤,金刚手之异名也,金刚名为第一内眷属之上首,故别举之。内眷属主如来内證之智印。然则金刚界之金刚亦为佛之内證智也,故知两部之金刚无优劣。问,胎藏界之外部,有天鬼畜等类,金刚界之外部,亦有二十天,此等总名金刚,此金刚两部无优劣耶?答:胎藏之金刚,为业报实类之身,非佛之示现,金刚界之金刚,为使实类业报之人觉知,故如来自示现外金刚部之众,然则胎藏之金刚,为实类之身所化之迷者故为劣。金刚界之金刚,为权化身,能化之觉者,故为胜。」见秘藏记本。
带劣胜应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胜应身也。(参见:三身)
(术语)胜应身也。(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隐劣显胜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唯识观)
(术语)(参见:唯识观)
隐胜彰劣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而起胜应、劣应之用。如说华严,则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胜德。若说三乘之教,则隐胜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应之身。二乘及小教菩萨,方蒙利益也。法华经云:脱珍御服,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是为隐胜彰劣恩。(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小教菩萨者,即小始终顿圆五教中,小教之菩萨也。)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而起胜应、劣应之用。如说华严,则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胜德。若说三乘之教,则隐胜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应之身。二乘及小教菩萨,方蒙利益也。法华经云:脱珍御服,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是为隐胜彰劣恩。(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小教菩萨者,即小始终顿圆五教中,小教之菩萨也。)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