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全跏。(参见:全跏趺坐)
(术语)又云全跏。(参见:全跏趺坐)
全跏趺坐
【佛学大辞典】
(杂语)结跏趺坐有全跏半跏之别,交叉两足而置两膝上,为全跏趺坐,置一足于一方之膝谓之半跏趺坐。(参见:结跏趺坐)
(杂语)结跏趺坐有全跏半跏之别,交叉两足而置两膝上,为全跏趺坐,置一足于一方之膝谓之半跏趺坐。(参见:结跏趺坐)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加持法界众生有自在不思议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昧而现种种之身,说种种之法。此谓加持身说法。大日经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立闻法,随种种心地开观照门。」
(术语)大日如来加持法界众生有自在不思议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来住于此三昧而现种种之身,说种种之法。此谓加持身说法。大日经疏一曰:「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立闻法,随种种心地开观照门。」
忍加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加行之一。(参见:加行位)
【三藏法数】
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术语)四加行之一。(参见:加行位)
【三藏法数】
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加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奉加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奉纳。加纳供物于神佛也。
(杂语)又曰奉纳。加纳供物于神佛也。
奉加帐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曰缘簿。记纳于神佛之金财之簿册也。
(物名)又曰缘簿。记纳于神佛之金财之簿册也。
法界加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真言,众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也。」
(术语)诸佛真言,众生之实相互相加持,谓之法界加持。演密钞二曰:「疏释云: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不可测量。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也。」
阿波末利加
【佛学大辞典】
(植物)Aparama%rga,草名。又曰阿婆末哩,阿婆末迦,阿波么罗誐。千手陀罗尼经曰:「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不空罥索经曰:「阿婆末迦。」梵语杂名曰:「阿波么罗誐。」
(植物)Aparama%rga,草名。又曰阿婆末哩,阿婆末迦,阿波么罗誐。千手陀罗尼经曰:「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不空罥索经曰:「阿婆末迦。」梵语杂名曰:「阿波么罗誐。」
阿鸠罗加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A^kulakara,风名,译曰作乱。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
(杂名)A^kulakara,风名,译曰作乱。见大威德陀罗尼经十五。
波罗加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Pra%ka%ra,又作钵啰迦罗,译曰墙。陀罗尼集经五曰:「结四方界法。」注曰:「梵音波罗迦罗。」梵语杂名曰:「墙,钵罗迦罗。」
(杂名)Pra%ka%ra,又作钵啰迦罗,译曰墙。陀罗尼集经五曰:「结四方界法。」注曰:「梵音波罗迦罗。」梵语杂名曰:「墙,钵罗迦罗。」
马加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加持病马以祈平瘉也。对马头观音诵法华譬喻品。中古修验者间行之。
(修法)加持病马以祈平瘉也。对马头观音诵法华譬喻品。中古修验者间行之。
冥加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也。自他皆不知,谓之冥。佛菩萨之感应,多为冥加。希有显加。法华玄义七曰:「被冥加汝不知恩。」观经玄义分曰:「冥加愿摄受。」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暗中加被的意思。
【三藏法数】
冥加者,谓佛以意业神力,加被菩萨,增其智慧,于大众中为人演说,令无所畏。隐密难见,故曰冥加。
(术语)人不知而由神佛加被之利益也。自他皆不知,谓之冥。佛菩萨之感应,多为冥加。希有显加。法华玄义七曰:「被冥加汝不知恩。」观经玄义分曰:「冥加愿摄受。」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暗中加被的意思。
【三藏法数】
冥加者,谓佛以意业神力,加被菩萨,增其智慧,于大众中为人演说,令无所畏。隐密难见,故曰冥加。
神变加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依此神变之加持力,众生得蒙益也。言以佛之神变加持法也。大日经疏一曰:「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中略)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
(修法)依此神变之加持力,众生得蒙益也。言以佛之神变加持法也。大日经疏一曰:「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中略)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
纳加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参见:衲伽梨)
(衣服)(参见:衲伽梨)
衲伽梨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作衲加梨,衲衣之僧伽梨也。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谓之僧伽梨。
(衣服)又作衲加梨,衲衣之僧伽梨也。九条乃至二十五条谓之僧伽梨。
跋提哩加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梵音Bhadrika,佛成道后,于鹿野园济度五比丘之一人。甘露王之子也。
(人名)梵音Bhadrika,佛成道后,于鹿野园济度五比丘之一人。甘露王之子也。
悭惜加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制悭惜不与所求反加毁辱之戒也。法藏谓为故悭戒,太贤谓为悭生毁辱戒。今依天台所立之名。
(术语)显教十重戒之一。制悭惜不与所求反加毁辱之戒也。法藏谓为故悭戒,太贤谓为悭生毁辱戒。今依天台所立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