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分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下一页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八种功德──闻经八种功德
八功德──珠宝八功德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功德福田
满足功德白法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自说功能
作大果胜功德想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无功用决定
眼根八百功德
佛类词典(续上)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八种功德──闻经八种功德
八功德──珠宝八功德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功德福田
满足功德白法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自说功能
作大果胜功德想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无功用决定
眼根八百功德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瞋〕,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瞋〕,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五功德──礼拜五功德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三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三、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生长者家〕,谓若见如来相好,心无染著,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家也。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出增一阿含经)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三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三、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生长者家〕,谓若见如来相好,心无染著,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家也。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无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无垢〕,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三、不动〕,谓诸如来由證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四、无等〕,谓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广大尊胜,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萨,无与比者,故曰无等。
〔五、能作有情利益〕,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六、功能〕,谓诸如来于所作利益有情之事,无所作愿,无所取舍,而自然圆就,故曰功能。
(出瑜伽师地论)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无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无垢〕,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三、不动〕,谓诸如来由證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四、无等〕,谓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广大尊胜,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萨,无与比者,故曰无等。
〔五、能作有情利益〕,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六、功能〕,谓诸如来于所作利益有情之事,无所作愿,无所取舍,而自然圆就,故曰功能。
八种功德──闻经八种功德
【三藏法数】
(出大庄严经)
〔一、端正好色〕,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三、心悟通达〕,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四、得妙辩才〕,得妙辩才者,谓人听闻佛经,深达一切法相。以是功德,得妙辩才,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也。
〔五、获诸禅定〕,获诸禅定者,谓人听闻佛经,思惟甚深妙义。以是功德,即能摄心歛念,妄想不生,寂然入定也。
〔六、智慧明了〕,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七、出家殊胜〕,出家殊胜者,谓人听闻佛经,厌恶尘俗。以是功德,即出家学道。复能以所闻之法,传化于人,为世导师也。
〔八、眷属强盛〕,得法之人,称为眷属。谓人听闻佛经,复能依经为人演说。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属,展转流布,日强日盛也。
(出大庄严经)
〔一、端正好色〕,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三、心悟通达〕,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四、得妙辩才〕,得妙辩才者,谓人听闻佛经,深达一切法相。以是功德,得妙辩才,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也。
〔五、获诸禅定〕,获诸禅定者,谓人听闻佛经,思惟甚深妙义。以是功德,即能摄心歛念,妄想不生,寂然入定也。
〔六、智慧明了〕,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七、出家殊胜〕,出家殊胜者,谓人听闻佛经,厌恶尘俗。以是功德,即出家学道。复能以所闻之法,传化于人,为世导师也。
〔八、眷属强盛〕,得法之人,称为眷属。谓人听闻佛经,复能依经为人演说。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属,展转流布,日强日盛也。
八功德──珠宝八功德
【三藏法数】
(出正法念处经)
此珠,即转轮圣王七宝中之神珠宝也。以其具八种功德,故分别之。(轮王七宝者,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典财宝、主兵宝也。)
〔一、能作光明〕,谓此珠于夜闇中能作光明,遍照百由旬,如秋月行空,远离云翳;又能昼日热时,放冷光明,除诸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能济渴乏〕,谓此珠于旷野无水之处,人众渴乏,能令发清净水,解一切渴也。
〔三、随顺王意〕,谓此珠若转轮王忆念水时,即能随顺王意,流清净水,以济世之乏少也。
〔四、体具众色〕,谓此珠八楞具足,而一一楞,放种种色,青黄赤白等,靡不鲜明也。(楞,角也。)
〔五、能离病苦〕,谓此珠能令百由旬内,人皆离病,心行正直,一切所欲,无不随愿也。
〔六、能降甘雨〕,谓此珠势力,能令恶龙不降恶雨,若其降者,必清净甘雨也。
〔七、能生诸物〕,谓此珠于无水处及无草木处,能令花木繁茂,池水流涌,无不随愿也。
〔八、在处利益〕,谓此珠所在之处,人无夭阏,不相杀害,离诸瞋恚,常自和悦也。
(出正法念处经)
此珠,即转轮圣王七宝中之神珠宝也。以其具八种功德,故分别之。(轮王七宝者,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典财宝、主兵宝也。)
〔一、能作光明〕,谓此珠于夜闇中能作光明,遍照百由旬,如秋月行空,远离云翳;又能昼日热时,放冷光明,除诸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能济渴乏〕,谓此珠于旷野无水之处,人众渴乏,能令发清净水,解一切渴也。
〔三、随顺王意〕,谓此珠若转轮王忆念水时,即能随顺王意,流清净水,以济世之乏少也。
〔四、体具众色〕,谓此珠八楞具足,而一一楞,放种种色,青黄赤白等,靡不鲜明也。(楞,角也。)
〔五、能离病苦〕,谓此珠能令百由旬内,人皆离病,心行正直,一切所欲,无不随愿也。
〔六、能降甘雨〕,谓此珠势力,能令恶龙不降恶雨,若其降者,必清净甘雨也。
〔七、能生诸物〕,谓此珠于无水处及无草木处,能令花木繁茂,池水流涌,无不随愿也。
〔八、在处利益〕,谓此珠所在之处,人无夭阏,不相杀害,离诸瞋恚,常自和悦也。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三藏法数】
(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等经云:若书写陀罗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书在幢上、纸素竹帛等上,有众生得睹视者,或身手触者,或顶戴之者;乃至书于钟鼓铃铎之上,有闻声者,纵有五无间罪,悉皆灭尽;鬼神天魔悉皆驰散,无能侵害也。(五无间者,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也。)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圣六字陀罗尼等经云:行人持诵陀罗尼,能除种种身心病苦,及一切贪瞋痴心,自然消灭。凡所出言,人皆信受。一切经论并世间典籍,自然通晓。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增长一切福慧也。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观自在仪轨等经,皆说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雌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狮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也。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大宝楼阁等经,皆说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又无垢净光等经,皆说若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得持咒人,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尊胜随求等咒,亡者即离恶趣,生于天上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楼阁经云:真言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所出。又仪轨经云:唵字即是无相法界,无相法界全是真言。是知真言总含万行,即三藏之本源也。(三藏教者,即经藏、律藏、论藏也。)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谓一切四众,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所以曼荼罗疏云:念如来之神咒,心心暗契如来心;讽菩萨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萨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槃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又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念受持者。是也。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十住论云:一自力门,谓修六度万行等,如人陆地步行千里,其到则迟。二他力门,谓念佛等,如人水路船行千里,其到则疾。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又诸经中说真言行者,现世能成无上菩提。故楼阁经云:我于无量百千劫,虽行苦行,犹不得菩提。由才闻陀罗尼故,加行相应,便成正觉。是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诸佛亦求神咒,何况凡夫而不持诵耶?
(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宝星陀罗尼经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亦能拥护王之政教;一切不祥之事,皆悉断灭。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即愿也;亦云捻持,即真言也。)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等经云:若书写陀罗尼,置佛像中、塔中、杵中,或书在幢上、纸素竹帛等上,有众生得睹视者,或身手触者,或顶戴之者;乃至书于钟鼓铃铎之上,有闻声者,纵有五无间罪,悉皆灭尽;鬼神天魔悉皆驰散,无能侵害也。(五无间者,一趣果无间、二受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也。)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门〕,圣六字陀罗尼等经云:行人持诵陀罗尼,能除种种身心病苦,及一切贪瞋痴心,自然消灭。凡所出言,人皆信受。一切经论并世间典籍,自然通晓。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增长一切福慧也。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观自在仪轨等经,皆说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雌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狮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也。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门〕,大宝楼阁等经,皆说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身者,或闻语音者,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又无垢净光等经,皆说若人广造恶业,死堕三涂,得持咒人,称亡人名字,专心诵尊胜随求等咒,亡者即离恶趣,生于天上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三涂者,刀涂、血涂、火涂也。)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门〕,楼阁经云:真言是诸佛之母,成佛种子。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三藏教尽从陀罗尼所出。又仪轨经云:唵字即是无相法界,无相法界全是真言。是知真言总含万行,即三藏之本源也。(三藏教者,即经藏、律藏、论藏也。)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门〕,谓一切四众,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所以曼荼罗疏云:念如来之神咒,心心暗契如来心;讽菩萨之密言,愿愿冥符菩萨愿。何生死之不逃?何涅槃而不得?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也。(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又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念受持者。是也。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门〕,十住论云:一自力门,谓修六度万行等,如人陆地步行千里,其到则迟。二他力门,谓念佛等,如人水路船行千里,其到则疾。今真言中密具自他二力。又诸经中说真言行者,现世能成无上菩提。故楼阁经云:我于无量百千劫,虽行苦行,犹不得菩提。由才闻陀罗尼故,加行相应,便成正觉。是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门〕,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诸佛亦求神咒,何况凡夫而不持诵耶?
功德福田
【三藏法数】
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
满足功德白法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精进勇猛,遍修众行,令诸功德圆满具足,故名满足功德白法。
谓修菩萨行者,精进勇猛,遍修众行,令诸功德圆满具足,故名满足功德白法。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三藏法数】
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自说功能
【三藏法数】
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作大果胜功德想
【三藏法数】
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三藏法数】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无功用决定
【三藏法数】
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眼根八百功德
【三藏法数】
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