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积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积累功德也。法华经提婆品曰:「难行苦行,积功累德。」
造幡功德
【佛学大辞典】
(杂语)百缘经七举波多迦比丘之缘。(参见:波哆迦)附录。
波哆迦
【佛学大辞典】
(物名)Pata%ka%,译曰幡。出于梵语杂名。(参见:幡)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五译之一,常称药师经者是也。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唐义净译。说药师七佛之本愿并净土。
宝性功德草
【佛学大辞典】
(杂名)庄严净土之七宝,柔软如草,故云宝性功德草。以草为喻也。净土论偈曰:「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同论注曰:「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能荣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忏悔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忏悔罪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一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四分律毗尼增一法曰:「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长。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五悔之一。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华严经寿量品中如来自说之一段也。
功德香
【佛学常见辞汇】
共有五种,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因此五香能显出法身来,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参见:五分法身香)
五分法身香
【佛学常见辞汇】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瞋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證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随喜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随顺他人的欢喜,成为自己的欢喜,或见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欢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尽力去助他成功,都可以叫做随喜功德。
【三藏法数】
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闻经八种功德
【佛学次第统编】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 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三、心悟通达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四、得妙辩才 得妙辩才者,谓人听闻佛经,深达一切法相。以是功德,得妙辩才,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也。
五、获诸禅定 获诸禅定者,谓人听闻佛经,思惟甚深妙义。以是功德,即能摄心歛念,妄想不生,寂然入定也。
六、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七、出家殊胜 出家殊胜者,谓人听闻佛经,厌恶尘俗。以是功德,即出家学道,复能以所闻之法,传化于人,为世导师也。
八、眷属强盛 得法之人,称为眷属,谓人听闻佛经,复能依经为人演说。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属,展转流布,日强日盛也。
功德无量
【俗语佛源】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做功德
【俗语佛源】
《胜经宝窟》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会、道场等(参见「功德」条)。俗以「做功德」谓延请僧人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祈祷冥福。如《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也引申指讲好话、行好事。如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更要有替大人老爷结善缘做功德讲讲人道主义的清客。」(李明权)
五种大师功德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三、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四、善断疑惑〕,谓比丘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教授出离〕,谓比丘以如来所制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道,出离生死,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