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东风菜(東風菜)
菜名。亦可入药。《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菜下品·东风菜》:“东风菜,味甘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疼目眩、肝热眼赤,亦堪入羹臛……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 金 元好问 《春日书怀》诗:“流年又见东风菜,乐土空怀北斗城。” 清 钱谦益 《太和萧伯玉自白下过访》诗之九:“生计东风菜,前期夜雪舟。”
《國語辭典》:羽翼 拼音:yǔ yì
1.禽鸟的翅膀。《楚辞。严忌。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孔子家语。卷五。颜回》:「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
2.辅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之所以自羽翼者,岩穴之士徒也。」汉。枚乘 七发:「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閒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
3.比喻辅佐的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
4.党羽。《三国演义》第一○回:「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老残游记》第七回:「若论那些大盗,无论头目人物,就是他们的羽翼,也不作兴有一个被玉太尊捉著的呢。」
2.辅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之所以自羽翼者,岩穴之士徒也。」汉。枚乘 七发:「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閒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
3.比喻辅佐的人。《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
4.党羽。《三国演义》第一○回:「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老残游记》第七回:「若论那些大盗,无论头目人物,就是他们的羽翼,也不作兴有一个被玉太尊捉著的呢。」
《國語辭典》:形势(形勢) 拼音:xíng shì
1.外观、形体。唐。贾耽 赋虞书歌:「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焦山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2.地势。《汉书。卷五九。张汤传》:「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
3.局势、情况。元。邓玉宾〈粉蝶儿。丫髻环绦套。红绣鞋〉曲:「陪著笑频哀告,镇著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4.权势、权力。《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唐。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5.军势阵容、势力。宋。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惟西羌夏人,叛服不常。……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漢語大詞典》:事力
(1).用力。《韩非子·五蠹》:“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餘,故民不争。”
(2).指使用武力。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
(3).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 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 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 。”
(4).能力;力量。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六首》之五:“ 张诚一 无故多年不葬亲母,既非身在远官,又非事力不及,冒宠忘亲,清议所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虢巨贺兰》:“天下国家不幸而有四郊之警,为人臣者当随其事力,悉心尽忠,以致尺寸之效。” 宋 洪巽 《暘谷漫录》:“吾辈事力单薄,此等筵宴,不宜常举;此等厨娘,不宜常用。”
(5).实力;武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且 金 、 齐 俱来,以吾事力对之,诚为不侔,然 汉 败 王寻 , 晋 破 苻坚 ,特在人心而已。”
(2).指使用武力。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
(3).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 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 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 。”
(4).能力;力量。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六首》之五:“ 张诚一 无故多年不葬亲母,既非身在远官,又非事力不及,冒宠忘亲,清议所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虢巨贺兰》:“天下国家不幸而有四郊之警,为人臣者当随其事力,悉心尽忠,以致尺寸之效。” 宋 洪巽 《暘谷漫录》:“吾辈事力单薄,此等筵宴,不宜常举;此等厨娘,不宜常用。”
(5).实力;武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且 金 、 齐 俱来,以吾事力对之,诚为不侔,然 汉 败 王寻 , 晋 破 苻坚 ,特在人心而已。”
《漢語大詞典》:并命(併命,並命)
共命运;同死。《宋书·索虏传》:“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 王元绍 ﹞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
(1).犹言捐生。《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2).亡命;逃亡在外。《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 楚 ,以絶后虑。”
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 葛司徒 ,他士可无併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闻 戚 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
(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
並命:1.一同受命。《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 孔颖达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权德舆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 仲 ,登朝並命惭无用。”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 苍梧 左宦一联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
(1).犹言捐生。《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2).亡命;逃亡在外。《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 楚 ,以絶后虑。”
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 葛司徒 ,他士可无併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闻 戚 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
(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
並命:1.一同受命。《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 孔颖达 疏:“并有教令之命。” 唐 权德舆 《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 仲 ,登朝並命惭无用。” 唐 张署 《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 苍梧 左宦一联翩。”
(2).拼命。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
《國語辭典》:势力(勢力) 拼音:shì lì
1.权力、威势。《汉书。卷三○。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他们仗著外国人的势力,就这样欺压自己人。」
2.泛指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大宋宣和遗事。贞集》:「臣闻和之所以可讲者,谓内地用兵,势力相敌,可也。」
2.泛指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大宋宣和遗事。贞集》:「臣闻和之所以可讲者,谓内地用兵,势力相敌,可也。」
《漢語大詞典》:巨镇(巨鎮)
(1).一方的主山。 南朝 梁 吴均 《八公山赋》:“若夫神基巨镇,而卓犖 荆河 。” 唐 李义府 《在巂州遥叙封禅》诗:“ 天齐 标巨镇, 日观 啟崇期。”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长川奔浑走一气,巨镇截嶭上赤霄。” 清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序》:“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跡,无不寻求。”
(2).强大的藩镇。 唐 白居易 《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巨镇为邦屏,全材作国楨。” 明 王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历代州域总叙中·宋二十二州》:“ 六朝 能保守 江 左,以强兵巨镇尽在 淮 南 荆 襄 间。”
(3).比喻强大而可以依靠的力量。 明 宋濂 《故嘉兴知府吕府君墓碑》:“是时, 永康 有 吕氏 ,隐若巨镇焉。”
(2).强大的藩镇。 唐 白居易 《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巨镇为邦屏,全材作国楨。” 明 王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历代州域总叙中·宋二十二州》:“ 六朝 能保守 江 左,以强兵巨镇尽在 淮 南 荆 襄 间。”
(3).比喻强大而可以依靠的力量。 明 宋濂 《故嘉兴知府吕府君墓碑》:“是时, 永康 有 吕氏 ,隐若巨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