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2,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威力
自动
师干
马力
后劲
遵养
夺取
火种
诗力
轻兵
托庇
武力
示威
强干
军势
《國語辭典》:威力  拼音:wēi lì
令人畏服的强大力量。《晋书。卷六二。刘琨传》:「与公同盟,志奖王室,仰凭威力,庶雪国家之耻。」《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有时把威力吓他道:『不尽传,立刻诛死!』」
《國語辭典》:自动(自動)  拼音:zì dòng
1.不凭藉外在力量而自己主动作为。如:「他们常自动地在社区栽培花木、整理环境。」
2.不需透过人力,直接利用机械装置操作。如:「自动步枪」、「自动控制系统」。
《漢語大詞典》:师干(師干)
(1).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用以指军队。《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毛 传:“师,众;干,捍;试,用也。” 陈奂 传疏:“言军士之众,足为扞御之用也。” 宋 叶适 《祭薛端明文》:“何师干之晚试兮,乃时命之不吾与!”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外夷助剿:“臣忝统师干,自当以愚所及,缕析上陈,以备圣明采择。”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反革命之阴谋》:“公总领师干,宜以民意为重,不可冒此不韙,致招自危。”
(2).指军队的统帅。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 杨武陵 嗣昌 居师干二载,虽有舆尸之咎,然将帅如 左良玉 、 殷太白 等,皆骄抗违命,以致败亡,似未可以耑责也。”
《國語辭典》:马力(馬力)  拼音:mǎ lì
量词,表示功率的英制单位。英制一马力(HP)等于一秒钟内将一磅重物体提升至五百五十呎高度所需做的功,即1HP=550ft·lb/s(呎。磅重/秒),约等于746W(瓦)。
《國語辭典》:后劲(後勁)  拼音:hòu jìn
发作较迟的力量或作用。如:「小心这酒后劲大,喝多了会醉的。」
《國語辭典》:后劲(後勁)  拼音:hòu jìng
全军中殿后的精兵。《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权后劲。」晋。杜预。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提戈后劲,厕龙豹之谋。」
《漢語大詞典》:遵养(遵養)
谓顺应时势或环境而积蓄力量。晋书·明帝纪:“属 王敦 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崎嶇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祲。”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 夏 人公然桀傲,不遣谢使,再遣兵马蹂践 涇原 ,朝廷方务遵养,不復诛讨。” 明 高启 《顾荣庙》诗:“崎嶇诸王幕,沉湎务遵养。”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十八章:“在夫子立言之旨,则以见时未至而事未起,则 文王 遵养以为道;时已至而事已集,则 武 周 忧劳以见功。”
《國語辭典》:夺取(奪取)  拼音:duó qǔ
强取。《汉书。卷九八。元后传》:「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红楼梦》第四回:「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路,去找拿卖主,夺取这丫头。」
《漢語大詞典》:火种(火種)
火耕。 唐 刘长卿 《送州人孙沅却归句章新营所居》诗:“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 宋 王禹偁 《畬田调》:“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分類:火种火耕
《漢語大詞典》:诗力(詩力)
(1).诗的工力。 唐 郑谷 《寄题方干处士》诗:“暮年诗力在,新句更幽微。” 宋 方岳 《入闽》诗:“老去极知诗力退,只将日历记山川。” 元 戴表元 《次韵蔚上人见寄》:“流落谁相忆,山林 蔚 讲师;玄机魂梦接,诗力鬢毛知。”
(2).诗的力量。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然此亦仅譬诗力於米盐,聊以震崇实之士,使知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 德 法 二国之外形,亦非吾邦所可活剥;示其内质,冀略有所悟解而已。”
分類:力量工力
《國語辭典》:轻兵(輕兵)  拼音:qīng bīng
1.人数不多,装备轻便的军队。《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未须大击,且以轻兵扰之。」
2.便于携带的轻型武器。
《國語辭典》:托庇(託庇)  拼音:tuō bì
依托著别人的庇护。《红楼梦》第二六回:「家父倒也托庇健康。」也作「托福」、「托福」。
《國語辭典》:武力  拼音:wǔ lì
1.兵力。《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
2.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馀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
3.勇力。《孔子家语。卷九。本姓解》:「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身长八尺,洛廔髯,少有武力。」
《漢語大詞典》:武卒
(1). 战国 时 魏国 按规定标准选拔的步兵。
(2).指军队、士兵。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及其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都城屠於 勾践 ,武卒散於 黄池 。” 唐 李白 《大猎赋》:“又命建夔鼓,励武卒。”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 汉 兴,立博士,置辟雍,桥门观听,縉绅动色,蕃夷武卒莫不受经。”
《國語辭典》:示威  拼音:shì wēi
1.显示威力、力量。《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三国演义》第四五回:「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
2.结合群众表示某种意愿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示威运动」。
《國語辭典》:强干(強幹)  拼音:qiáng gàn
1.主干强壮。比喻事物的根本坚强稳固。《文选。班固。西都赋》:「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2.强壮能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
《國語辭典》:强干(強幹)  拼音:qiǎng gàn
不计成败、不怕艰难地硬做。如:「作生意,有时候即使亏本,也要强干下去。」
《國語辭典》:强干弱枝(強幹弱枝)  拼音:qiáng gàn ruò zhī
比喻强化根本主权力量,削弱分歧的势力。参见「彊干弱枝」条。《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漢語大詞典》:军势(軍勢)
军队的力量。亦指军事势力。《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孝武 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新唐书·韦表微传:“以 听 军势,不十五日必破贼。”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失败》:“ 永王 的军势在 丹阳 附近被地方势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