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3
词典
1
分类词汇
102
共103,分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分类词汇
(续上)
师公戏
山西梆子
山东梆子
绍剧
昆剧
晋剧
滦州影
睦剧
乐平腔
龙江剧
吕剧
柳琴戏
柳子戏
《漢語大詞典》:
师公戏(師公戲)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 广西 的 河池 、 宜山 、 贵县 一带。 清 同治 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 安徽 、 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 贵州 、 四川 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木制
面具
《國語辭典》:
山西梆子
拼音:
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分類:
地方戏曲
腔调
剧种
流行
《國語辭典》:
山东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
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东一带与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剧种。据说是秦腔或晋剧传入山东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乐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戏曲剧目有四百馀出。
分類:
地方戏曲
腔调
剧种
据说
说是
秦腔
传入
《國語辭典》:
绍剧(紹劇)
拼音:
shào jù
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的剧种。原称为「绍兴乱弹」、「绍兴大班」。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主要腔调为二凡、三五七,偶用阳路。音乐风格激越、粗犷高亢。
分類:
绍剧
戏曲
曲剧
剧种
旧称
绍兴
乱弹
《國語辭典》:
昆剧(崑劇)
拼音:
kūn jù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分類:
昆剧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江苏
南部
《國語辭典》:
晋剧(晉劇)
拼音:
jìn jù
流行于山西中部一带的戏曲剧种,由蒲剧衍生而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中路梆子」、「山西梆子」。
分類:
山西
蒲州
梆子
四个
剧种
《國語辭典》:
滦州影(灤州影)
拼音:
luán zhōu yǐng
一种盛行于河北省滦县一带的皮影戏。以驴皮雕成高六、七寸的戏中人物,再绘以油彩,并使其手足皆能转动。演出时,前置素纸幕,主演者立幕后,持影人贴纸幕而舞动,更以强光映影,使影人毕现于幕前。另有司唱者、奏乐者,皆与影人的动作相应合。
分類:
皮影戏
剧种
起源
源于
河北
《漢語大詞典》:
睦剧(睦劇)
浙江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淳安 (旧属 睦州 )、 常州 、 开化 一带,与黄梅戏同渊源于 湖北 采茶调。原名三脚戏或三脚班,解放后定名为睦剧。
分類:
浙江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漢語大詞典》:
乐平腔(樂平腔)
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 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清 代逐渐衰亡。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弋阳腔
支派
齐名
《漢語大詞典》:
龙江剧(龍江劇)
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黑龙江 。解放以后,在“二人转”、“拉场戏”、“皮影戏”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发展而成。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黑龙江
解放
《國語辭典》:
吕剧(呂劇)
拼音:
lǚ jù
一种地方戏曲。从说唱形式的山东琴书发展而成,以坠琴、扬琴、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演奏时在琴弦上捋上捋下,所以惠民地区人称为「捋戏」,用文字书写,便定名为「吕剧」。
分類:
吕剧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山东
江苏
安徽
《漢語大詞典》:
柳琴戏(柳琴戲)
戏曲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流行于 江苏 北部、 山东 南部。从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据传与 安徽 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江苏
《國語辭典》:
柳子戏(柳子戲)
拼音:
liǔ zi xì
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一带的剧种。属于北方的弦索音乐系统。由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流传至山东西南部,吸收弋阳腔、青阳腔,逐渐发展而成。以三弦、笛、笙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委婉动听,适于表现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