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3
词典
1
分类词汇
102
共102,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北京曲剧
梆子腔
地戏
地方戏
大弦子戏
滇剧
辰河戏
黔剧
祁剧
琼剧
青阳腔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师公戏
《漢語大詞典》:
北京曲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以单弦的曲牌为主,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从小戏形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等。剧目有
《妇女代表张桂蓉》
、
《杨乃武与小白菜》
等。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北京
世纪
《國語辭典》:
梆子腔
拼音:
bāng zi qiāng
一种地方戏曲腔调。因演唱时以梆子加强节奏,故称为「梆子腔」。起于陕西,盛行于北方。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词通俗易懂,使戏曲艺术更加群众化。简称为「梆子」。
分類:
梆子腔
戏曲
声腔
北方
硬木
木梆
梆子
打击乐器
按节
节拍
剧种
《漢語大詞典》:
地戏(地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安顺 、 惠水 、 平坝 等地。每一戏班专门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
《岳传》
、
《杨家将》
之类。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多在旷野演出。演员戴面具,脸部蒙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动作幅度甚大。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贵州
安顺
《國語辭典》:
地方戏(地方戲)
拼音:
dì fāng xì
除京剧、昆剧外,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区,而以当地方言演唱,具有乡土色彩的戏剧。如秦腔、川剧、越剧、歌仔戏。
分類:
地方戏
产生
地区
演唱
乡土
土色
色彩
剧种
《漢語大詞典》:
大弦子戏(大弦子戲)
亦称“ 大弦戏 ”。 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西南部和 河南 滑县 一带。渊源于 元 明 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山东
南部
《國語辭典》:
滇剧(滇劇)
拼音:
diān jù
云南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在清乾隆期间形成,流行于云南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分類:
滇剧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云南
汉族
族居
居住
丝弦
襄阳
胡琴
小曲
多声
声腔
《國語辭典》:
辰河戏(辰河戲)
拼音:
chén hé xì
流行于湖南、黔阳一带的剧种。兼唱高腔、昆腔、低腔和弹腔。现以高腔与弹腔为主。表演形式分为高台班、矮台班、围鼓堂三种。高台班即舞台演出,矮台班用木偶戏演唱,围鼓堂为清唱。表演上以文戏见长。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湖南
沅江
中游
《國語辭典》:
黔剧(黔劇)
拼音:
qián jù
流行于贵州省贵阳、毕节、安顺、遵义等地区的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初期称为「文琴戏」,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为「黔剧」。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贵州
曲艺
扬琴
伴奏
说唱
《國語辭典》:
祁剧(祁劇)
拼音:
qí jù
流行于湖南衡阳、邵阳,广西桂林、全州等地的剧种。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包括高腔、皮黄、昆腔等唱腔,以高亢激迈著称。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派。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湖南
《國語辭典》:
琼剧(瓊劇)
拼音:
qióng jù
流行于广东省海南岛及雷州半岛部分地区的地方戏曲。由潮剧、闽南梨园戏结合海南岛当地的语言、民间小调等演变而成。受粤剧影响颇多。也称为「海南戏」。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海南
南和
雷州半岛
分地
地区
《漢語大詞典》:
青阳腔(青陽腔)
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浙江 的余姚腔和 江西 的弋阳腔于 明 嘉靖 年间相继传入 青阳 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 明 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分類:
种地
地方戏曲
声腔
剧种
浙江
《國語辭典》:
蒲剧(蒲劇)
拼音:
pú jù
流行于山西蒲州的剧种,清代称山西梆子或山陕梆子。音乐以七声徵调为格式,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间杂小曲、昆曲。
分類:
蒲剧
蒲州
梆子
戏曲
曲剧
剧种
南
乱弹
《国语辞典》:
莆仙戏(莆仙戏)
拼音:
pú xiān xì
流行于今福建省莆田、仙游一带的剧种。常用曲牌二百多个,分大题、小题二种。剧目几乎保存了宋、元南戏的全部剧目,亦有源自民歌、佛曲等曲调。乐队只有司鼓、司锣、司吹三人,乐器有小唢呐、笛管、大唢呐、笛子、二胡、大三弦等。因旧属兴化府,故也称为「兴化戏」。
分类:
流行
于今
福建
莆田
仙游
剧种
《國語辭典》:
评剧(評劇)
拼音:
píng jù
流行于华北、东北一带的剧种。参见「蹦蹦儿戏」条。
分類:
评剧
流行
华北
东北
等地
剧种
产生
《漢語大詞典》:
师公戏(師公戲)
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 广西 的 河池 、 宜山 、 贵县 一带。 清 同治 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 安徽 、 陕西 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 贵州 、 四川 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木制
面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