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03
词典
1
分类词汇
102
共102,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6
7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侗戏
端公戏
淮海戏
淮剧
徽剧
沪剧
吉剧
嗨子戏
滚调
桂剧
汉调二黄
河北梆子
采茶戏
白剧
蹦蹦戏
《漢語大詞典》:
侗戏(侗戲)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 广西 、 湖南 侗族居住地区。系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嘠锦”和“摆古”于 清 嘉庆 、 道光 年间逐渐采用舞台演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有
《珠郎娘美》
、
《山伯英台》
等。
分類:
侗族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贵州
《漢語大詞典》:
端公戏(端公戲)
从巫师(端公)跳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西 、 安徽 等地。过去带有较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大都进行了改革。 广西 、 四川 等地的师公戏、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参见“ 端公 ”。
分類:
巫师
戏曲
曲剧
剧种
《國語辭典》:
端公
拼音:
duān gōng
1.四川、湖南、广西、贵州诸省称巫者为「端公」。《称谓录。卷三一。巫。端公》:「蜀人之祀神必冯巫,谓巫为端公,禳则为福,诅则为殃,惟端公之畏而不惜货财以奉之。」
2.宋代称衙役为「端公」。《水浒传》第八回:「只说董超正在家里拴束包裹,只见巷口酒店里酒保来说道:『董端公,一位官人在小人店中请说话。』」《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公人说上项事,端公便安排书院,请那赵知县教两个孩儿读书,不教他重难差役。」
分類:
男巫
衙役
侍御
御史
称呼
《國語辭典》:
淮海戏(淮海戲)
拼音:
huái hǎi xì
流行于江苏省淮阴、徐州、涟水、泗阳一带的剧种。参见「拉魂腔」条。
分類:
流行
江苏
北部
戏曲
曲剧
剧种
一百
多年
年历
历史
《國語辭典》:
淮剧(淮劇)
拼音:
huái jù
起源于淮阴、盐城、阜宁一带的剧种。由当地民间曲艺门谈词和敬神的香火戏相结合,并吸取了徽剧的表演方法和剧目发展而成,有一百多年历史。现仅流行于江苏北部、上海及安徽的部分地区。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江苏
《國語辭典》:
徽剧(徽劇)
拼音:
huī jù
一种流行于安徽、江苏等省的地方戏曲。相传系徽州腔和青阳腔于明末清初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昆腔的影响。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拔子和二黄。清初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皆有深远的影响。也称为「徽调」。
分類:
徽剧
安徽
地方戏曲
剧种
《國語辭典》:
沪剧(滬劇)
拼音:
hù jù
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地方戏剧。前身为上海滩黄,民国三十四年(西元1945)定名为「沪剧」。唱腔丰富,曲调优美。伴奏乐器以琵琶、扬琴、南胡、笛、笙等为主。也称为「申曲」。
分類:
沪剧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上海
分地
地区
《國語辭典》:
吉剧(吉劇)
拼音:
jí jù
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主要的腔调有柳腔和咳调,角色分行与京剧大致相似。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吉林
年在
基础
吸收
京剧
评剧
表演
《漢語大詞典》:
嗨子戏(嗨子戲)
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 、 河南 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
《打桃花》
、
《站花墙》
、
《王员外休妻》
等。
分類: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演唱
字音
《國語辭典》:
滚调(滾調)
拼音:
gǔn diào
一种弋阳腔及其他高腔的唱腔形式,简称为「滚」。滚调原是曲牌基本句法结构之外的附加部分,可以放在曲牌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或后面。具有解释或贯串原有词意,加强感情气氛,增添曲调、节奏的对比变化等作用。是介乎唱、白之间的朗诵性唱腔。偏于唱曲的称为「滚唱」,偏于说白的称为「滚白」。
分類:
戏曲
弋阳腔
剧种
传奇
剧本
曲词
前后
中间
接近
口语
韵文
朗诵
短句
《國語辭典》:
桂剧(桂劇)
拼音:
guì jù
一种地方戏曲。流行于广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区。腔调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的部分曲调。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锣、钹等。也称为「桂戏」。
分類:
地方戏曲
剧种
流行
《漢語大詞典》:
汉调二黄(漢調二黄)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 南和 陇 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 陕西 而形成的。 清 道光 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分類:
二黄
戏曲
曲剧
剧种
流行
《國語辭典》:
河北梆子
拼音:
hé běi bāng zi
一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戏曲。是由清乾隆末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受高腔、京剧的影响,音调高亢,表演细腻。
分類:
河北梆子
戏曲
戏曲剧种
曲剧
剧种
流行
河北
辽宁
吉林
《國語辭典》:
采茶戏(採茶戲)
拼音:
cǎi chá xì
一种流行于江南各省的地方戏剧。最早出现于江西省南部九龙地区,随后流传于闽、粤一带的客家地区,成为客家戏曲的代表,俗称为「打采茶」。由小型的三脚采茶戏,吸收歌仔戏等地方戏曲的内容而发展成大型采茶戏。唱腔仍以客家山歌、民谣小调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传奇等,深具地方特色。简称为「采茶」。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民间歌舞
而来
《漢語大詞典》:
白剧(白劇)
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一个剧种。
《人民日报》
1975.6.15:“﹝白剧﹞是在白族的‘吹吹腔’和‘大本曲’(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唱腔比较丰富。”
分類:
少数民族
白族
剧种
《漢語大詞典》:
蹦蹦戏(蹦蹦戲)
亦称“ 蹦蹦调 ”。 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 老舍
《老字号》
:“果然, 周掌柜 --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 张天翼
《清明时节》
二:“ 易良发 蹲在地下,一面还小声儿哼着蹦蹦调。” 侯宝林
《三棒鼓》
:“也有人叫蹦蹦戏,现在叫评剧。”
分類:
戏曲
曲剧
剧种
评剧
支派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