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ú
1.江河湖泊,三江五湖。《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三国演义》第八五回:「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曰:『……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
2.四方之地。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3.隐士所居之处。《南史。卷七五。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u
在外阅历甚多,练达世故的人。如:「老江湖」。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ú
隐居江湖之间。南朝宋。谢灵运〈会吟行〉:「范蠡走江湖,梅福入城市。」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u
旧指在各地奔走以献演技艺混饭吃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回:「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我们走江湖的人,比不得你们做官的,我们那儿都可以混。」
《国语辞典》:越调(越调)  拼音:yuè diào
1.词曲宫调,为七宫十二调之一。
2.流行于河南和湖北西北部、河北南部的剧种。唱腔由上下句组成,以四弦为主奏乐器,另有月琴、三弦、唢呐等,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乡土气息浓厚。
《國語辭典》:京剧(京劇)  拼音:jīng jù
流行于北平的剧种。参见「国剧」条。
《漢語大詞典》:小戏(小戲)
(1).小游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小戏中於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
(2).稍微戏弄。
(3).小戏班子。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伴宿之夕,里面两班小戏并耍百戏的与亲朋堂客伴宿。”
(4).某些专演小型戏曲的剧种。如花鼓戏、花灯戏等。有时也指大戏系统演出角色较少、情节比较简单的戏。《花城》1981年第3期:“为着丰富一点素材,将心中蕴蓄已久的一些东西写成一出小戏,以备团里排演。”
(5).指折子戏。
《國語辭典》:乱弹(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寓有贬意。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众多人民的喜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也称为「花部」。
2.梆子腔系统的戏曲。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3.台湾北管戏职业戏班的俗称。参见「北管戏」条。
《国语辞典》:南剧(南剧)  拼音:nán jù
一种流行于湖北恩施、湖南西北与四川东南地区的剧种。原名南戏,起源于荆河汉剧,有舞台演出与围鼓班子(坐唱)两种形式。属皮黄系统,唱法与汉剧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脸不用边音。唱腔依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等类。以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为主。常演剧目有搬金牌、琵琶记、白兔记等。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漢語大詞典》:调腔(調腔)
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浙江 绍兴 一带,新 中国 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 中国 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國語辭典》:秦腔  拼音:qín qiāng
1.一种流行于西北各省区的板腔体剧种。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而成为秦腔。也称为「陕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统称。
《國語辭典》:京腔  拼音:jīng qiāng
1.旧称北平话为「京腔」。
2.流行于北平的剧种。明末清初时,江西弋阳腔传至北京,受其语言影响,另成的一个支派。极盛于康熙、乾隆年间,曾取代昆曲的地位,并与昆曲合演。乾隆末年逐渐衰落。
《漢語大詞典》:藏戏(藏戲)
藏 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西藏自治区 和 青海 、 甘肃 、 云南 、 四川 的部分地区。演出分“顿(开场式)”、“雄(正戏)”、“扎西(结尾的集体歌舞)”三部分。用鼓和钹伴奏,唱时有帮腔。人物大多戴面具。
《國語辭典》:川剧(川劇)  拼音:chuān jù
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剧种。川戏包含有汉调、陕调和川省特有的高腔。多以四川方言念唱,表演细腻、技术要求严格,戏曲语言生活气息较浓厚,具有幽默、风趣等特色。
《漢語大詞典》:沙戏(沙戲)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的 广南 县一带。相传 清 咸丰 、 同治 年间由当地山歌演变而成。也叫 广南 壮剧。
《漢語大詞典》:苏剧(蘇劇)
江苏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 苏州 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漢語大詞典》:堂戏(堂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巴东 、 五峰 等地,多为群众业余演出。演皮黄戏剧目,也演部分民间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