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剧院(劇院)  拼音:jù yuàn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以舞台和观众席为主体,通常分为露天和室内两大类。中国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演出,至宋、元时,随著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营业性的剧院,称为「勾栏」、「瓦棚」、「瓦舍」。后历代各有沿革,不同地区亦出现各具特色的剧院,但舞台多以三面向观众,且只有一层。国外最早的剧场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为利用山坳的自然地形开凿而成的露天剧院。十六世纪初始有镜框式的舞台,后逐渐发展为现代规模的剧院。也称为「剧场」。
《國語辭典》:剧场(劇場)  拼音:jù cháng
1.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称为「剧院」。
2.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如实验剧场。
《漢語大詞典》:髦儿班(髦兒班)
旧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剧团。 欧阳予倩 《屏风后》:“你们不是从 山东 来的吗?知道 济南 有个反对髦儿班的会长没有?”
《國語辭典》:剧务(劇務)  拼音:jù wù
1.繁重的事务。《北史。卷五四。娄昭传》:「昭好酒,晚得偏风,虽愈,犹不能处剧务。」唐。白居易〈哀二良文〉:「故其历要官、参剧务,如刀剑发铏,割而无滞。」
2.剧团、电视或电影制片厂的一种职务。主要是听从导演和舞台监督的指导,处理有关排演和演出的各种事务的人。如发通告、统筹演出所需的音响效果、布景、道具和服装等的准备工作。
《國語辭典》:散乐(散樂)  拼音:sǎn yuè
1.一种乐曲:(1)先秦的一种宫廷乐舞。专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所掌握的民间乐舞。《周礼。春官。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汉。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2)南北朝后各种戏、乐的表演。《周书。卷七。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2.宋、元以后,称民间艺人或专业戏曲艺人为「散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
《國語辭典》:团长(團長)  拼音:tuán zhǎng
1.管领一团军队的长官。
2.团体的领袖。如:「他是这次考察团的团长。」
《國語辭典》:箱底  拼音:xiāng dǐ
箱子的底层。如:「书籍装箱时,开数较大的书宜置放箱底,上面则可依次放些开数较小的书。」
《國語辭典》:班子  拼音:bān zi
1.戏班子,即今之剧团。《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咱班子里一个老生,一个花脸,一个小生,一个衫子,都是刮刮叫,超等第一名的脚色。」
2.妓院的俗称。《续孽海花》第三一回:「老实说,俚笃班子里,有点面子格,倪才认得公堂浪,巡捕房里,上下中三等,倪才兜得转格。」
3.泛指为达到同一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如:「强盗班子」。
《國語辭典》:戏班(戲班)  拼音:xì bān
剧团的旧称。如:「这两天庙会迎神,请了戏班在广场上唱戏。」也称为「戏班子」。
《國語辭典》:串客  拼音:chuàn kè
1.戏曲、戏剧表演的业馀演员。《红楼梦》第六六回:「他家请了一起串客,里头有个做小生的叫柳湘莲。」
2.凑热闹、閒帮忙的清客。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七出:「禀老爷,小人是长班,只认的各位官府,那些串客、表子,没处寻觅。」
《國語辭典》:戏箱(戲箱)  拼音:xì xiāng
戏班中放置戏服及其他用具的箱子。
《国语辞典》:旅行剧团(旅行剧团)  拼音:lǚ xíng jù tuán
到各地巡回表演,顺便参观旅游的剧团。
《国语辞典》:巡回剧团(巡回剧团)  拼音:xún huí jù tuán
按一定路线,到各地表演的剧团。
《国语辞典》:大行院  拼音:dà háng yuàn
剧团、戏班。《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四出》:「六儿,我如今在此闷倦,你与我去叫大行院来,做些院本解闷。」
分类:剧团戏班
《国语辞典》:都马调(都马调)  拼音:dū mǎ diào
台湾歌仔戏中重要曲调。原名为「什碎仔」。民国三十七年由厦门都马班剧团传入台湾。曲调十分自由,一句由三字至十三字皆可,随剧情发挥,句数可多可少。宜用于叙事或抒情。
《国语辞典》:柏林剧团(柏林剧团)  拼音:bó lín jù tuán
Berliner Ensemble
原东德著名戏剧团体,西元一九四九年由布雷希特与维格所创立。一九五四年以后,因发展出独特的叙事诗表演方式而受到瞩目,并奠定其地位。